姑苏老年网

老面馆跑堂

□苗 虎

加入时间:2011-3-11 10:31:55    点击:8437


    “要么来哉!先来一碗硬膘大精头,两碗重青,一碗划水,要么来哉!一碗肚当……”

    这是什么话?老面馆里的行话。行话是指流传在某些行当里的,内部约定俗成的暗语、隐语、切口。“硬膘大精头”说的是肉面上的浇头,“重青”是要多加大蒜,“划水”是指鱼尾巴,“肚当”是鱼肚皮上的肉,都是各色面浇头的别说。花头经还有呢,五花肉分“壮五花”和“瘦五花”,爆鳝要“鳝齐水”,就是鳝背,面多一点,叫“料重”,少一点,叫“轻面”……这样“个性”强烈、口味十分挑剔的老吃客也太烦了,现在再也没有了。

    面馆行话不光能说,还能唱。老苏州早上喜欢吃面的蛮多,面和浇头分开摆放叫“过桥”,吃面唤作“背纤”,“过桥”,“背纤”,真有点小桥流水的姑苏风味。清晨,在面条的鲜香气、热气、水汽、油烟气混杂熏蒸的老面馆里,跑堂小试身手,往返于因为油腻,有点打滑的地面,穿梭于一张张八仙桌之间,同时兼顾收面筹、端面、收拾碗筷、擦桌子等活计,还要及时通知厨房,新到顾客点的是什么面,让面灶师傅知道,立马将面下锅,通知的方式就是唱。跑堂亦称堂倌、响堂,全靠脑子活络,手脚灵便,身体强壮,一张笑脸迎顾客,还加一副不错的嗓子。吆喝起来还带点戏谑色彩,是一种杂耍似的调门,时高时低,既显得随意,又有些板眼旋律,即使沙哑,也很悦耳。响堂手不停,脚不停,喉咙不停,掌控着店堂的营业气氛,和面灶师傅宛如台前幕后,一呼一应。老吃客呢,有吃,有看,有听,蛮乐惠。我想,寻一个让顾客和老板都满意的称职跑堂师傅,也是不太容易的,你听,跑堂又在唱了:

    “硬面一碗,烂面一碗,蹄髈上要宽汤点,两两碗光面啊,鳝秃黑上一碗免青啊……”

    硬面烂面不消说,蹄髈面的汤水要多一点,“两两碗”等于四碗,“鳝秃黑”就是爆鳝面,不喜欢吃大蒜的叫“免青”。老祖宗传下来的,跑堂的吆喝有几句基本的调门,也能自由发挥。笔者见到过上世纪六十年代,由音乐工作者用心记下来的堂倌吆喝的一张简谱,由专业誊印师傅刻写油印的,罕见。它和一些苏南原生态的山歌小调归在一起,一本纸色蜡黄的小册子,里面还有买奶油五香豆的吆喝调门:“吃味道来尝味道,先吃滋味慢还钞”,蛮好听,可惜我在文章里唱不出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面馆还有先吃后还帐的。当你剩下半碗面汤,确认汤里再没有未吃尽的面条了,便放下“打嘴棒”(筷子),打着饱嗝,撸撸嘴巴,人刚站起来,那边堂倌已经唱开了:“一碗鱼面还帐哉,两角两分……”账台上早已有数,吃客都会主动到帐台上掏腰包,即使有个别贪小利的想就此滑脚,也难以得逞。

    牵记跑堂吆喝的文章,已见报端,笔者也来凑个热闹。面馆的响堂消逝了,这是历史的必然。在活色生香的饮食文化中,它只是小菜一碟,现在这碟苏州“小菜”,已是绝版。当今人们比较愿意接受洋快餐式的惬意典雅,再浸润一点花格漏窗、仿红木桌子之类的中式元素,新式面馆应运而生。走进价格不菲的现代面馆,让我们再怀一下旧吧,因为怀旧也是一种时尚。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