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姑苏处处梅

□郑凤鸣

加入时间:2011-3-25 9:23:32    点击:7642


    姑苏大地,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常春之景,但曹雪芹还是在《红楼梦》里说:“千红万紫,终让梅花为魁”。姑苏处处有梅花,光福、邓尉山、玄墓山、洞庭东西山、查山、铜井山、小香山……多不胜数。

    光福种梅历史可追溯到秦末汉初,主要包括乌梅、绿梅、红梅和白梅。两千多年来,光福种梅不仅经久不衰,而且还扩展到周边地区。明人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序中写道:“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若言其衍亘五六十里,窈无穷际”。其中乌梅和绿梅的数量最少,也最为珍贵。光福县的邓尉山在苏州西南三十公里,相传东汉太尉邓尉隐居于此而得名。邓尉是我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有“邓尉梅花甲天下,望中无地不栽梅””之称。《光福志》记载:“邓尉山里植梅为业者,十中有七。”探梅古诗中,也有“望衡千余家,种梅如种谷”之句,可见山里梅树之多。早春二月,梅花吐蕊,漫山遍野,繁花似雪,非常漂亮。微风过处,暗香浮动,弥漫30余里,一眼望去,如海荡漾,若雪满地。清初江苏巡抚宋荦触景写了千古绝名“香雪海”,其石刻今存邓尉崖壁。可见那时已“邓尉梅花甲天下”了。一年一度的邓尉梅花,招邀无数游客,久而久之,“邓尉探梅”成为岁时风俗,每至花时,访寻春者络绎不绝。清康熙帝玄烨先后三次到邓尉探梅,乾隆帝弘历先后六次到邓尉探梅。两位皇帝在光福共写了19首诗,其中13首梅花诗,今已刻字成碑,陈列在香雪园中。邓尉山附近的玄墓山、弹山、青芝山、铜井山等,也是千树万树的梅花连成一片。明·陈仁锡《铜井山重建石桥记》也记有:况兹山也,天雨玉耶,梅花三十里。

    洞庭山位于太湖东南部,由洞山与庭山组成,故称洞庭山。洞庭东山是伸入太湖之中的一座半岛;洞庭西山是太湖里最大的岛屿,因位于东山的西面,故称西山,全称洞庭西山。东山与西山隔水相望,相距咫尺,有太湖大桥相连。

    明·徐枋《邓尉记》:邓尉看梅花胜处,玄墓称绝,余则马家山、董坟、朝元阁、坎上皆其选也。清·邵长蘅《玄墓探梅记》:环玄墓而山者以十数,环山而村者以百数,环村而梅者无隙壤也。花时,平望三十里如雪,故玄墓之名以梅着。出圣恩寺,循石级南下半里许,回望四面皆梅,蓊葧香气,花光合匝,夕霞如燕支红,返射之,益奇丽。

    明·归庄《洞庭山看梅花记》载:“吴中梅花,玄墓、光福二山为最胜。郑薇令之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归庄曾一路看梅花至杨湾、李湾、曹坞、翁巷……则山坞与湖村二十余里,琼林银海,皆在目中。在能仁寺,寺中梅数百株,数尤古。明·陶望龄《洞庭游记二》:“洞庭山之观,春梅花,其族之所聚……”。

    东山杨湾、李湾、曹坞、翁巷都有红梅、绿梅、白梅。红梅、绿梅的树不大,花不多,但在一片枯色里依然很抢眼。

    洞庭西山又名苏州西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南40多公里的太湖之中。西山植梅始于唐而盛于宋。西山岛的面积不过79.8平方公里,梅林面积却达到了近1万亩,尤其以石公山“林屋梅海”最为集中,有两千多亩,“西山岛快够得上称‘梅花岛’了”。 从石公山俯视,十里梅花脚下笑,只见片片梅林参差错落,点缀在谷地山坞。山环水绕,满眼尽是梅树,枝条自在伸展,千姿百态。

    据了解,西山的梅花以果梅为主,均是附近乡民世代栽种而自发形成的,最老的梅树已有上百年树龄,年复一年的栽种收获,使西山岛的梅林以几何级数增加。每到花开时节恰逢春天回暖,梅花争奇斗妍分外热闹,吸引了苏州市民和周边城市的游客纷至沓来。

    明·查应兆《查山隐居记》记载了查应兆的先宗查耕野,在宋淳佑年间,就在查山种梅结屋,自榜曰“梅隐庵”。清·朱彝尊《六浮阁记》:六浮阁在查山之阳,具区(太湖)浸其右。当春梅放拓,西窗俯视,繁华百万,游人诧胜迹焉。明·徐霞客《题小香山梅花堂诗五首序》:“予兄雷门,结庐种梅于小香山”。

    苏州,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老苏州的经典,有的在堂皇之后,经历了萧条;有的在破败之后又重新修复;有的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有的在大浪淘沙中消失;只有梅花,历久弥香,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