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那个忘情的地方

□田 茹

加入时间:2011-5-25 10:00:20    点击:7759


    在一个风轻云淡、花红柳绿的日子,我选择了具备足够水意、诗意以及想象空间的浙江乌镇,作为自己的春天之行。幽深古旧的茅盾故居、似曾相识的林家铺子、宏源泰染坊的蓝印花布以及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水乡古镇温润、深厚的美丽元素,让我流连忘返。

    乌镇位于桐乡与嘉兴、湖州和吴江市两省四市的交会处,被列为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据说,唐朝时隶属苏州府,后来属桐乡县,隶嘉兴。乌镇分“东栅”、“西栅”,此行为“西栅”。进入西栅,一条千年老街蜿蜒曲折地呈现在我的面前。街的两侧不时看见有人家的门前出现“某某客栈”的牌子,敞开的窗户上悬挂着精致的太阳花盆景。充满诗意的青石板路,散落着许多久远的往事。连通京杭大运河的东市河,千百年来则承载着无数帆影桨声、送走几多莺歌燕舞……

    乌镇的茶馆大多设在水阁里,水阁三面有窗,窗旁有门,门外有石阶,可以临河打水,洗衣洗菜;也可以吊一只竹篮下来,向过往的船只购买菱、藕以及鱼虾之类的水产品。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如此描写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归……”,我静静地站在石桥上,仔细体会文中的意境,真是好生羡慕枕河人家。在茶馆里相识的、不相识的人,随意落座,任意攀谈。这时喝的是味,品的是韵,咀嚼的是酽如茶的乡情。接近中午时分,约三五好友来到一处临河的开放式茶馆。我则选择了靠河的“美人靠”上,手捧香茗细啜慢抿,耳闻潺潺流水,看满河碎波闪烁。河对岸人来人往,乌篷船载着游人在河中闲荡,舒适而又惬意。又见对岸的店家后门处,有一女子拾级而下,从河里拎起圈养的鱼虾。此情此景,很快将我融入一幅江南水墨画之中,思绪似河面的涟漪层层发散开来……顿觉杯中的“碧螺春”,已然演变成一份散淡、恬静的心情。“从来佳茗似佳人。 ”我甚至想,当年苏轼是否就是在这样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写出如此多情的千古绝句。

    在“三寸金莲馆”我看见了早已逝去的外婆的影子。小时候很好奇的一件事,就是琢磨外婆那双小脚。每晚都要在一旁看外婆在洗脚之前,将缠在腿上的绑带一层一层地揭开,然后露出一双小巧精致的“三寸金莲”。外婆告诉我,“三寸金莲”是当时那个年代认为妇女最美的小脚。据说,女孩一般在五六岁时,就会在长辈的逼迫下开始缠足。其方法是用长布条将拇指以外的四个脚趾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形成“笋”形的小脚。望着外婆走路摇摇摆摆的样子,我心里充满了同情,也为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而庆幸。

    又一次蓝印花布映入了眼帘。不知何故,一直对蓝印花布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从湘西的凤凰到贵州的苗寨,从江苏的南通至浙江的乌镇,无论身在何方,蓝印花布那古朴典雅的花型,蓝白相映的色彩,朴素温馨的质地,总是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那些被我从各地搜罗而来的蓝印花布衣饰,低调、质朴地留在我的衣柜里,似一朵朵清雅的兰花,散发出无法抗拒的美丽和韵味,直抵心灵深处。

    早在读高中时,就拜读过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春蚕》、《秋收》、《林家铺子》和《子夜》等许多文学作品。这次我带着景仰的感情,走近他生活了13载的故居,倾听他浓浓的乡音录音,目睹他用过的生活物品。尤其是茅盾妻子孔德沚去世后的骨灰盒,一直被其安放在卧室的举动,令我感动至深。

    不知为什么,在我即将结束乌镇之行,再次回望时,眼前忽然希望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飘着蒙蒙细雨的春日,寂寥的雨巷,有一个穿着蓝底印花衣衫的女子,撑着一把红色的油布伞,朝着一条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走去……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