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我的外婆

□超然鹰

加入时间:2017-1-9 9:48:37    点击:664


   过了耳顺之年,盘点起过去的人生道路,发现身上许多性格特点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是深受外婆影响的,因为,我是外婆带大的。

  外婆出生于清末民初,是太婆的掌上明珠,很任性。那时要找好婆家,必须先裹脚,可外婆就是不从,裹脚当晚就瞒着母亲把布带全拆了。后来她和许多进步女性一样,报考了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科学知识、民主思想、职业技能,开阔了外婆的视野,增长了她的才智和自信。毕业后,外婆来到湖州乡下,辅导蚕农们科学养蚕。难怪小时候我养蚕时,外婆不仅教我如何喂食桑叶、管理四眠,还用麦秆为蚕宝宝做了精巧的茧床。那时还不知道外婆是位科班出身的养蚕技师。

  外婆非常热爱蚕桑工作,婚后仍断断续续去乡下指导。当六个孩子一个个出生后,在慈母角色与蚕桑技师之间,外婆最终做出了割舍,把一生献给了子女。

  我母亲小时候曾两次患烈性传染病,日伪时期,日本人对传染病人管理十分无情。苏州郊外设有一所简陋的传染病医院,凡诊断为传染病人,马上收院隔离,危重病人停止救治,没死就丢进焚尸炉。外婆担心我妈遭遇不幸,每次都不顾安危,日夜陪护。在外婆精心呵护下,我妈两次都脱离了险境。

  新中国成立前,全家就靠外公一个人的微薄薪水度日。1945年大姨初中毕业,外婆为供她继续读书,变卖了婚戒。大姨也不辜负外婆厚望,考入了上海高级护士学校,后又在上海医科大学深造。1956年,小舅初中毕业时,考虑当时家境,就想上免费的中专。外婆知道小舅聪明好学,今后会有出息,再次变卖了所有首饰,让小舅读完高中,再考入南京工学院。

  外婆为让子女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家从城西北迁至城东南的张家弄,这里紧邻东吴大学和景海幼师,隔墙就是美国人创办的博习医院(现为苏大附一院),邻居多是教授和医生,着名作家周瘦鹃、程小青都是近邻,我家小院原是美籍科学家李政道老宅的后院。我的阿姨、舅舅们后来都成为优秀教师、高级工程师,这都应该感恩外婆“择邻而居”的良苦用心。

  我出生在吉林,外婆为了让我父母安心工作,十个月时就把我接回苏州。我是外婆的长外孙,所以从小就受到外婆格外的宠爱,每天一条鲑鱼,隔月去一次相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外婆想方设法为我们烹饪可口饭菜,还编了儿歌鼓励我们吃杂粮和粗粮,自己却因过度劳累得了浮肿病。七十年代,我的表弟、表妹先后出生了,外婆不顾年迈体弱,在他们最讨手脚、最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帮助舅舅、阿姨们渡过难关。外婆心灵手巧,能扎鞋底、烹饪佳肴、制作糕点、腌制腊味。她没有假期,也没休息日,但从无怨言,心里总想着家人,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们工作好,我再苦再累也心甘。”

  外婆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能羡慕他人,经济上要量入为出,要懂得感恩,懂得知恩图报。“文革”中的一个冬天,苏州下大雪,外婆在一只信封里装了些钱,带上我坐公交车来到城北齐门外大街的一户人家。一位满头白发、清瘦的老人将外婆引入门内,临走时,外婆留下信封,再三道谢后带着我回家。外婆边走边告诉我,刚才那位老人是位牧师,新中国成立前,家中拮据时,他曾接济过我们,现在他被强制扫街,失去了经济来源,外婆将省下的一点钱去报答当年的恩情。数十年,外婆对恩人念念不忘,至今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还有一日,有位农妇来到我家小院,外婆买了她一篮鸡蛋。待农妇离去后发现少算了2元钱,外婆急忙让舅舅骑上自行车追了出去,把少算的钱补给了那位农妇,令对方感动不已。

  当时,我家厨房间有个烧柴灶台,我们都喜欢学着用火箝在灶膛里捣弄,常常把柴火弄灭,弄出一股浓烟。此时外婆就来解围,将灶膛里的柴火架空,吹一口气,火又旺了起来。外婆对我说:“火要空心,人要守信。”火空心,空气流通,柴火才能燃烧,人守信,方能立身成人。

  我父亲有哮喘病,外婆一直挂念,处处为他打听偏方。听说老丝瓜藤煎汤有效,外婆就在自家院里种起了丝瓜,霜降后,外婆就为父亲熬煎药汤,年年如此。父亲服后,病情大有起色。

  童年时最开心的事,莫过于邮差送来的家信,拆开后交给外婆,外婆每每读到子女来信,这一天就特别高兴,烧的菜也特别好吃。在南京上大学的小舅为外婆床头装上了收音机,每当耳机线头脱落时,外婆会叫我去帮忙,外婆又听到收音机里的声音后总忘不了夸我几句。

  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婆七十高龄了,孙辈们也一个个长大成人,飞往各地。我也成家立业了,但每次去外婆家,都会买上外婆喜欢的东西去孝敬她老人家。外婆一生简朴,但房内存放衣物的五斗橱一直收纳得整整齐齐。有一天外婆对我说,想趁脸还没落形前,去拍张照片留给子女后辈作纪念。我带上外婆去了苏州照相馆,为她拍了一张满意的照片,外婆看到后非常高兴。她说自己的后事一切都安排好了,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只是本来可以工作到拿退休工资,现在却需要依靠子女供养,总不忍心用子女的钱。

  在最后的日子里,外婆住进了医院,每次去探视她,外婆总是平静地对我说,你们去忙,我这里什么都能够自理。那种超脱、豁达的胸怀,每每想起,都让我动容不已。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