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苏州的“小炉”冶坊

□华致中

加入时间:2017-1-20 11:03:55    点击:673


   民国时期的苏州,除领证开办的以制锅为主的“官炉”冶坊外,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白口铸件”冶坊。

  这类冶坊,旧时泛称为“小炉”冶坊。至于历史上始于何时生产,并无记载。但有一传说可料想其行业岁月的久远。据说古老的北寺塔塔顶铸件,是由娄门冶铸巧匠精制而成,运置其上安装的。本文所述的此类冶坊,则来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州手工业行业调查相关资料。记载的主要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企业生存与变迁状况以及对人民生活的需求影响。

  那个时期的“白口铸件”冶坊,有十余家,主要集中在齐门一带,次之为金门附近。鉴于苏州既是历史文化古城,又是着名的鱼米之乡,因而这些冶坊生产的产品品种十分广泛。如农业上使用的犁头、豆杵、米滚筒等;生活中常用的汤罐、砝码、浴锅、炉门、炉排、炉垫、炉面、煤炉配件和铁砧等;猎人使用的铁砂、钢丸等,还有钟、鼎、罄、铃、云板与蜡台等祭祀用品和古建筑上的器物。由于花色品种繁多,故此类冶坊又被行规里另称为“花色”冶坊。

  白口铸件的生产原料以废旧生铁为主,燃料亦以浙江产木炭为重要来源。众多的品种根据各地市场的不同需求而各有侧重销售。铁砂(又称乌砂、铁丸),除专供苏南地区外,江北各地所需量甚大;犁头、浴锅等,则以苏南地区的浏河、嘉定、嘉兴、无锡为主;秤锤、铁砧、蚕农用的茧锅,销路多为苏浙两省接壤之周边乡镇。可以说,旧时苏州生产的白口铸件系列产品,在大江南北城乡是十分受欢迎的。这不仅与富庶的江南农耕文化息息相关,而且苏州产出的各类白口铸件质量上乘、做工道地、品种琳琅、注重信誉,成为老苏州手工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冶坊门类。

  从民国时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分布在苏州的白口铸件冶坊曾出现过“群雄并存,各自为主”的格局。“祥泰”冶坊创办于1931年,坐落在阊门三乐湾,以产农用多种铁具和居民灶上汤罐等为主。业主姓浦,因善于经营讲信誉,故生意非常兴隆。然抗战时期,因无法承受日伪人员勒索欺压,终于1943年将财产转让给高徒殷仲康。殷接手后易址南浩街165号改名“新泰祥”,因头脑灵活,经营得当,发展比较顺利。该作坊直至1953年,后与他人筹备民益冶坊,这是后话了。

  至于其他数家,生意也是起起落落,曲折维艰。“益泰源”冶坊,业主谢盘冠,1941年开设在齐门外下塘28号,专门产销各类汤罐,为“苏锅”冶坊产品配套,很有特色。

  后因货币贬值,税务加重,无奈于1946年歇业关门。另一家“天泰”冶坊,是上海人周聘卿于1943年创办,冶坊设在齐门下塘,专产销各色耕犁与秤锤。可惜只经营了几年,为苛捐杂税所迫,于1946年停业关门。除此之外,还有1946年10月开设在齐门下塘横街的“永昌”冶坊,专产铁砧、秤砣、铁砂、砝码等;1947年开设在齐门外东汇路12号的“恒昌(何记)”冶坊;1950年2月开设在南浩街154号的“新源泰”冶坊等等。

  这些冶坊小企业,尽管时兴时衰,地位低微,但所生产供应的农业用铁具、生活用铁器诸物品,历来为城乡人民所必备必需,因而广受欢迎,成为老苏州生活的见证之一。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