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恒泰祥肉铺

□吴文祖

加入时间:2017-5-8 10:25:26    点击:182


   越溪古镇,因当地有条越来溪得名,当地人也叫“溪上”(方言发音qi lang)。新中国成立前,越来溪上有座重建于光绪23年(即公元1898年)的老溪桥,桥西侧的上塘街有户吴姓人家,三代都从事过肉铺生意。吴祥荣老先生是第三代,今年已近80高龄。他帮父亲打理过肉铺,因他“高小”毕业,为当时镇上最高文化水平,三五年后,被推荐做过大队会计、社办厂会计,也曾做过公社文教辅导员。

  他们的肉铺有一个响当当的店名:恒泰祥。该店面朝东门面,两间三进,头进开店,中间一进为客堂,边有一弄一井。最后一进为两个厢房。屋后有杀猪作坊,配有灶头和柴房。吴祥荣祖父吴锦余,除了经营肉铺,也略懂中医,最擅长的是针灸,经常免费为附近百姓治病。吴祥荣父亲吴福卿继承父业,收猪、杀猪、卖肉,样样都做。吴福卿人高马大,爱打抱不平,经常赊账给孝敬父母之人,且不加利息。因价格公道,不缺斤少两,生意一直很红火。身故后,曾留有两个账本,欠账本上所欠之账被小辈于上世纪50年代末一一还清,但赊账的账本上有许多不认识之人,很多没有要回。

  因为生意忙,店里走不开,吴锦余曾让当时只有13岁的吴祥荣帮忙。早餐后,吴祥荣经常会与姐姐带好扁担,下乡去收猪。姐姐大吴祥荣10多岁,平时专门负责看猪收猪。吴祥荣跟了她一年,也学会了看猪。实在收不到猪,肉铺就要去横泾进肉,为此,吴祥荣还老早学会了摇三片子船。

  当时农家出圈的猪一般百把斤,最多百十二斤,再继续养下去,猪的食量大,生长速度放缓,就没有赚头了。100斤的猪,杀白(杀后猪肉称到的重量)在5刀至7刀之间,(十斤为一刀)收到同样分量的活猪,多出杀白,肉铺盈利就多。能否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公道价格,收到多出白肉的活猪,全凭收猪人眼光,决定肉店收入的多与少。

  收猪人首先要学会辨别收到的猪是否为猪婆。出于店铺声誉,收猪人一般不会收猪婆卖,猪婆的肉质差,还有骚味。判断是否猪婆,主要看它睡觉时的样子,猪婆一般都是伸长躺脚,一副小猪来吃奶的腔调。另外,杀白后的猪婆脚爪底是较软的。说到看猪,首先要看猪精不精神。走进猪圈,精神好的猪,听到异响,马上就会站立起来,不停叫吼。其次,看猪的毛势,光滑、发亮的才为上品。再次,必须要动手摸,主要用手叉猪的肋骨、前后腿的夹肢部位,看那里的肉头厚不厚、紧不紧,这是判断猪是否能多出白肉的关键。

  吴祥荣看猪十拿九稳,记忆中仅有一回看走了眼。那头猪隔日被主人喂吃了菜烧油麦粥,由于有点咸头,猪死吃活吃,肚皮滚圆。吴祥荣一把叉下去,感觉这头猪的肉头很紧,喊了个好价钱。回家后100多斤的猪只杀到了5刀多点肉。

  那时,农家的养猪人会及时告知有猪可出圈,店里通常会同时收好四五只猪,喂食备货。吴福卿年纪大了,就请杀猪佬进店杀猪。经常天还未亮,吴祥荣就起床烧水作准备。杀猪佬陆根寿杀猪最有经验,杀一头猪给他六角钱,再加吃一碗面当早饭。后也请过徐小弟等村上人来杀,他们年纪轻,气力大,也杀得较为轻松。但有位村上小伙,好几次,猪杀到一半,猪还能逃下杀猪凳满地跑,回头就不请他了。

  如今,肉铺已经被菜市场一个个摊位所代替,越来溪上的古桥也不见了踪影,但在茶余饭后,恒泰祥肉铺里发生的故事还是会被当地人想起,伴着潺潺的越来溪水,静静地流淌……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