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张继馨:以苦为乐,画出一片新天地

来源:苏州日报

加入时间:2017-5-26 9:56:33    点击:2641


  陶冠群/文姚永强/摄



  人物简介

  张继馨,又名馨子。192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早期随张宜生、陶运伯研习山水、花鸟画。19岁拜吴门画派着名花鸟画家张辛稼先生为师,成为吴门花鸟画传人之一,是继陈大羽之后江苏写意花鸟画坛的“扛旗”人。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顾问,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曾筹建苏州中国画合作社、国画工场等。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60余次,中央电视台拍摄专题片《花鸟名世 匠心鉴人》介绍其艺术生涯。江苏教育台、北京电视台播放其《花鸟画技法》讲座。作品《长江》入选“建国30周年美展”,《阵地花园》《英雄花》《鹰击长空》入选全军美展并刊登在《解放军画报》。作品被中央军委、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全国各大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出版《百年墨影——二十世纪苏州美术》(合着)《草虫画谱精编》《画事一得》《笔上参禅》《馨子砚语》《颠倒葫芦》《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合着)《鸟类画谱》《清供画谱》《学画宝典——中国画技法》系列图书和《石榴》《虾蟹》《牵牛花》《鱼》等画谱及《张继馨扇集》《张继馨书画集》等着作共60余部。
  5月27日,张继馨的个人画展《吴门馨风》将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他的220幅精品力作。
  苏报记者近日专门拜访了这位91周岁的着名画家,在他的画室里听他畅谈自己的艺术生涯,说他的养身之道。
  张继馨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清晨4时30分起床,洗漱后花3个小时练书法。对他来说,每天写书法、画画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另外,为了“练脚劲”,他每天都出门散步,上下午各一次,上午20分钟,下午约一个小时。“我有六七根漂亮的拐杖,但出去散步坚持不用。”到了下午4时30分,他早早地上床休息,读读书、看看报,7点多钟就睡觉了。
  “我每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吃一只鸡蛋的蛋白,再吃一点红枣、百合。”他说,中午遵医嘱喝一点红酒,因为“有活血的作用,我当它吃药”,另外,荤素不挑地吃一点点菜,但“不吃粥饭”。除了喝水和果汁,他也喝咖啡,还别出心裁地在里面加了巧克力和黑芝麻,“早上一杯、下午一杯”。
  “身体最重要。我常和子女讲,身体第一、事业第二、钞票第三。”他感慨地说。

  画画是个苦事情,想要有所成就很不容易

  苏周刊:从事绘画艺术70多年,您创作了无数佳作。您对自己的哪幅作品最满意?
  张继馨:作品的具体数量真是没法估计了。我空闲时间少,一天到晚就在探索、研究绘画艺术。改革开放后,除了写书法、画画,我还花了很多时间来写书,目前已经出了五六十本了,内容涉及画谱、画论、随笔等几大类。
  说到自己满意的作品,有这么几幅吧。一幅画的是《清奇古怪》,这次在北京的画展中也会展出。上世纪80年代初,我陪着张仃、刘海粟等着名画家在苏州写生,我们去看了吴中光福司徒庙中的“清奇古怪”。我自己也画了那几棵古柏,画幅蛮大的。
  另一幅是《江南水乡》,丈八横幅作品,陈列在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因为画幅大,是在北京现场画的。他们希望的是有些特色、反映江南水乡的作品,所以我就画了太湖东西山常能看到的石头、杨柳、桃花等,题了“江南春早”。
  还有一幅比较满意的作品画的是老鹰翱翔在长城上,有保卫祖国的意思。鹰颈是白色的,身子是黑的,墨色运用充分。
  苏周刊:为什么这几幅作品让您很满意?
  张继馨:这些作品有几个特点:一是笔墨上比较放得开,就是擅用线条,有书法的味道,这一点在《清奇古怪》中表现特别突出。二是墨韵好,画面大气。三是构图不落俗套,有新意。
  苏周刊:您青年时期拜张辛稼先生为师,继承了吴门画派的笔墨传统。之后,通过长期的艺术探索,您的花鸟画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江苏乃至全国画坛。有评论称您的作品“为中国写意花鸟画从传统走向现代,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对此,您自己怎么看?
  张继馨:我那时想拜张辛稼先生为师,给他看我自己练习画的小册页,先生看了后说我“画倒是能画画的”,不过,他要我好好学习,“20年后可以看看”。我当时年轻,听了这话其实是有点不服气的,想想过去寒窗苦读十年也能通过科举考试出头了,怎么学画画20年还只是“可以看看”。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慢慢地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体会到事实就是如此。画画是个苦行业,想要有所成就很不容易,牵连到不少问题。一要有文学修养,这样画作才会有一定的含义。二是笔墨上要有新意,有自我的个性。三是风格上要高尚,不低俗。四也要有机遇,这也很重要。
  就我自己的情况来说,一直到“文革”开始那阵子,算算差不多是张辛稼先生跟我说那番话的20年后,开始懂了,有悟性了。所以,后来我调到学校任教,很重视写作,出了各种题材的书。有了一定的知识、修养,才能在艺术上有所发挥。综合这些因素才能有佳作问世。
  艺术上的探索是不容易的,我到现在还是在不断探索。
  我画的是江南水乡花鸟画,题材就和别人有所不同。我画花鸟也结合山水,更有水乡味道。有人看到我的近作,感觉很有新意,感叹这不像是我这岁数的人所画,像是中青年画家的作品。我们现在画画也要有现代意识,反映现代的内容。

  提升书法水平才能加强画作的笔墨效果

  苏周刊:近年来,谈及您的艺术创作,您常提到“老年变法”的说法,表示要通过“以书入画”南北结合”以及“花鸟和山水结“合”的途径继续探索,寻求风格的突破,再攀艺术高峰。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张继馨:刚才说到了“花鸟和山水结合”。另外,和苏州的城市个性相关,苏州绘画的特点是秀雅的,讲究笔墨气韵。在此基础上,我又吸收了北方绘画的气势、力度。这样的“南北结合”让我的画作更有自己的风格。
  再说“以书入画”。中国画主要看笔墨,它像食物的“鲜头”,能让作品更有味道。笔墨从何而来?靠的是书法。所谓书画同源,有了书法的基础,才显得出笔墨的效果。我对我的学生也是这么说的,你要写好书法,而不直接跟他们说要练好画画。书法水平提升,才能加强笔墨效果。
  苏周刊:6年前,您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到对于“以书入画”的效果还不太满意。6年过去了,您在这方面达成自己的艺术目标了吗?
  张继馨:艺术上的追求是没有底的。以前老一辈画家中的不少人在七八十岁后还能更上一层楼,这说明艺术无止境。我也不断在探索。从80岁开始,我天天练书法,到现在也是一样,每天4点半起床,洗漱一番后,5点钟正式动笔写书法,要写3个小时。我是没有过年过节之分的,不管是八月半还是大年初一,每天如此。
  画的效果是不断攀升的,对自己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达到原来的设想后,我会有更大的设想,比如要求线条、构图、色彩效果更进一步,不可能达到某一目标后就停滞不前了。像我现在每天练书法、每天看书,都有利于艺术上的长进。
  苏周刊:您练书法主要写什么书体?
  张继馨:主要是篆书和行草,完全相反的两种写字方法。篆书讲究规范、对称,行草则是自由自在的,可以放松、随意地用笔,有变化。主要把它用在画上。画的造型要吃准,一只鸟、一只虫,都不能瞎画,它的结构、组织要规范化。再比如,画植物的出杆、叶子等,这种块面、线条,都能从书法中有所借鉴。

  细致观察生活数十年,下笔有神显风采

  苏周刊:您现在还出去写生吗?
  张继馨:现在不出去写生了。但在生活中会注意观察。每天出门散步,在这过程中也在观察,路边的野花野草,墙上冒出的嫩芽等,我都会特别注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公共交通还没那么发达。我天不亮就起来,走到阊门外,坐头班车去枫桥,和当地农民一起喝早茶。喝完茶,农民下地种田,我就买了大饼油条,到花山或灵岩山等地去写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也经常去周边,翻山越岭去写生。我记得当时东山、西山是没有宾馆的,只有小招待所。那时树上知了特别多,有时手一抓都能抓到几只。到了晚上,招待所房间的蚊帐里也有知了,我就躺在床上观察,看它们飞到哪里是哪种姿态,还把它们画出来。
  那时我住在景德路的老房子里,屋里地板上有很多抓来的虫子,蜻蜓、蟋蟀、纺织娘等各种各样的都有,它们爬到什么地方,我就画到什么地方,观察它们的各种姿态。虫子死了,我还会解剖它,进一步了解它的身体结构。因为观察得精细入微,积累得多,所以我后来甚至一个星期就能写出一本画画的技法书,因为太熟练了。

  “请进来,走出去”,吴门画派未来才有更好的发展

  苏周刊:作为吴门画派的重要传人,您怎么看待吴门画派在当代的发展?
  张继馨:吴门画派是有传统、有历史地位的,应该很好地发展。现在,全国各地各种名目的画派非常多。如果吴门画派这个扎根吴地的佼佼者自身不能很好地传承发展,就会成为只存在于书本中的历史,光彩就会被掩盖。
  我们应该很好地去研究吴门画派。传统的吴门画派,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承脉络是比较清楚的。到了现代,传承形式发生了变化,在学校里有了系统的美术教育,但地区性的美术特色还是存在的。我认为,现在在苏州画画的人,多少都受到吴门画派的文化影响,所以宽泛点说都能归入吴门画派或说是新吴门画派的范畴。
  进入新时期,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职业画家多起来了,他们往往要根据买家的需要来画画,买画人的要求会影响作品效果。而像我这样的非职业画家就没有这方面的约束,可以画自己喜欢的风格和内容。
  画家也要生活,所以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是不太现实的。但我经常跟学生讲,想赚钱也要有个度,比如你要把十分之六的时间用于搞创作,其余十分之四的时间,你可以画画那些就是用于出售的作品,去满足买家的需求。画画、写书法也是开心、快活的事,你拼了命从早画到晚只想赚钱就没意思了,等于给人打工一样。而且,这种“打工作品”质量不会高,也不值钱的。
  苏周刊:您对吴门画派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
  张继馨:我们要传承吴门画派讲究笔墨气韵、讲究文学修养、讲究意境和内涵的精神。而且,吴门画派未来要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要“请进来,走出去”,也就是把外面的好画家请进来办展、交流等,苏州本地的画家也要走出去办展,了解别人的优缺点,也在交流中审视自己的优缺点,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传统意义上苏州画家群体是偏保守的,往往不愿出去,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得其乐,这样是不利于发展的。

  画画的人不能一心想着赚钱

  苏周刊:您曾专职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在学校之外也收过一些徒弟。对您而言,教人画画和自己画画哪个更难?哪个收获更大?
  张继馨:艺无涯。画画是桩苦事情,一辈子拼搏也不一定成功。过去在旧社会,说到苏州的山水画,出名的就那两三个人,专攻花鸟的,也就两三个人,人物画得好的就更少了,大家都叫得出名字来。现在苏州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画画,我大部分都不认得。真正要成为知名画家,是不容易的,需要一些条件。一是智商方面的要求,悟性要高。二是拼搏精神要强。我也研究过我自己,觉得我的智商属于中上,但拼搏精神相当强,通过不断努力来提高悟性。我现在已经90多岁了,还在拼搏,每天笔耕不辍,写了字、画了画不满意的话,就裁掉,在纸头背面再写。基本功也一直要练。
  我有几百几千的学生,各种类型都有。一种是过去在吴门画苑等单位“公家分配”的,比如党组织布置任务让我带学生。二是在学校里培养的,改革开放初期教师奇缺,我除了在本单位职工大学上课外,还在丝绸工学院、工艺美专等四五个学校兼课,忙得一塌糊涂。另外还有私人来拜师的和挂名的。所以,我到底有多少学生,自己都算不清了。
  苏周刊:您最想教给学生的是什么?
  张继馨:还是那句话。画画是个苦事情,要以苦为乐。要下苦功夫,要多动脑筋。要多读书,增加文学修养。像我只是小学毕业,就是靠自己多读书、多学习,变成大学教授、大学校长。不断进取,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目标。画画的人不能一心想着赚钱,一心为钱是画不好的。
  苏周刊:在艺术创作之余,您还经常自己出资从事公益活动,比如设立“爱心助学基金”,给所在社区的一线服务人员送节日礼物,请他们吃团圆饭,为社区高龄老人办重阳寿宴等,为什么要出钱出力做这些事?
  张继馨:这个5月初,我刚给小区的保安、保洁员、绿化工还有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发了粽子、咸鸭蛋,花了万把块钱。逢年过节,我都会给他们送些慰问品,还请社区的老人们吃饭。他们开心,我也开心。
  我小时候当学徒、打杂,吃过不少苦。后来当过兵、站过岗,感觉也蛮辛苦的。因为我苦过,所以有体会。小区保安和其他物业服务人员的工作也很辛苦。而且,业主的安全、小区环境很重要,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工作,所以我就想要慰劳他们。大概十几年前开始做这些事,年年如此。
  做这些对我来说已经是习惯了。我也常对学生说,一个人要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