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常熟坛上那些事

苏帼

加入时间:2017-6-16 11:07:15    点击:303


   说到坛上,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常熟最热闹的地方,比起市中心寺前、老县场一带的热闹,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多了些许嘈杂和喧嚣。

  自清代至民国,这里便成了常熟的水路交通汇集地、工商业集散地。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常熟的主要交通运输还仍然依靠水路,而轮船码头就设在与坛上紧临的洙草浜。因此,坛上就成了南门出入城区的必要之地。再加上店铺林立,达官显贵、商人游客、贩夫走卒,还有练把式卖跌打丸、狗皮膏的,卖梨膏糖的……整日车水马龙,十足一幅常熟版清明上河图。

  那时的坛上,不大的街区却挤挤挨挨开满了各种店铺,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吃食店尤为集中,响当当叫得出名的就为数不少。五芳斋面店的面,对于习惯把面当早餐的老常熟人和到过坛上的游客来说,一定记忆深刻,它以汤清、味鲜而闻名。一家春、全家福饭店一北一南坐镇坛上。石正兴点心店的大饼、油条、粢饭糕是平常百姓喜爱的早点。午市的蟹壳黄、老虎脚爪香酥可口。新都大戏院对面的胡长兴馒头店,早午两市,摊前水雾缭绕,食客不断,飘散着用干荷叶包裹的出笼馒头所散发出的诱人清香。和胡长兴只一弄之隔的是一家叫“四时轩”的羊肉面店,每年必是从白露开张到立春关闭,一天不差。常熟人有讲究,说吃立春后的羊肉会受热,易发病。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常熟人涌入,这一习俗正在被逐渐打破。还有老三星、生禄茶食店、孟记气枪射击、常熟书厅、第二百货公司、和平理发店、浴春池浴室,以及历史悠久的两朝帝师翁同龢时常出入、并亲笔题写“得意楼”三字的茶馆。这些数不清的店铺内,都有着各自的故事沉淀在时间深处。

  原先,常熟城里唯一的影院京门电影院和新都大戏院在坛上遥遥相对,后因京门迁至老县场,新都便变更为影剧院,平时放电影,有剧团演出时就作戏院用。夏天,是南瓜收获的季节。夜场影院前的台阶上坐满了卖南瓜子的人,他们大多是附近城郊的农民,瓜子刚出锅,托在手心里还是热的,瓜子在牙尖上“啪”地爆开,子壳留在齿间,子仁被粘在舌尖上,咬下去脆脆的,满口生香。别小看这细微的“啪”的一声,在影院这种场合,汇集起来便成了一片不小的声响,在角色对白的间隙,总能听到如蚕食桑叶般“沙沙”声。后来三年困难时期,田里没了收成,南瓜子也不见卖了,有的小贩抓住商机,在戏院门前卖起了爊螺蛳,2分钱1茶盏。比起瓜子,吃相不雅,动静更大,有的螺蛳火候不当,往往要连嘬几口,方能把肉嘬出,那“吱、吱、吱”的声音,着实令人不爽。假如邻座是这种食客,不留心便罢,一旦留意上,非但整场电影被搅得心烦意乱无法进入情境,散场后,还先需用脚趟开脚边成堆的螺蛳壳,踢来滚去,一路踩着汤汁步出影院。凡此种种,是现代影院所不见的。现在想来,那些曾经又不再的情景,哪怕当时并不美好,经过时间的过滤,总会令人十分怀念和回味。

  在坛心广场第二百货公司的门前,早晚各有一个摊点,早上卖豆腐浆,晚上是一副五香牛肉担。卖牛肉的是一位老汉,他的牛肉香、肉嫩筋酥,有嚼头有回味,是消闲、下酒的好食料,深得吃客青睐。天还未断暗,他便晃晃悠悠地挑着担子来了,担子是木质特制的,担子架上挂着一盏桅灯,一头是一个柜子,上放案板刀具,顾客挑好后,称过,切好包成三角纸包。夜深了,街上行人渐渐稀少,白天的喧嚣已被黑夜收了去,所有的店铺都已打烊,暗夜中的街面上,只有牛肉老汉担上的桅灯还忽闪着昏黄的火苗。他要等书厅、戏院散场和在浴春池孵温堂出来的人做成他的生意,不管春夏秋冬,天雨天晴。他是把坛上送入梦乡的最后一位商贩。过不了几个时辰,这里又将是行人如织、人声鼎沸了。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