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朱家庄旧风情

□王梦沂

加入时间:2017-7-14 9:48:02    点击:868


   城西的朱家庄新村,位于金门路与彩香路北的交会处,交通相当便捷,属于苏州的老小区了,里面的房子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非常破旧,往里面走,还残留着几段更陈旧的老街。

  朱家庄一带,早先是古城苏州的城乡结合部,位于阊门外桐泾东,明清时期也曾繁荣过,属于城乡之间粮食杂货、商铺小贩、民间艺人的聚散地之一。后来这些热闹的集市和商铺,逐渐形成了一条大街,环绕着大街,慢慢还出现了许多小弄堂,如米店弄、施家弄、杀猪弄、北许巷、南许巷、毛家桥弄、郁家弄、文家巷。老街上曾有多家茶馆,譬如玉壶春、鸿福园、一壶春、聚德园、丁顺兴、添仙园等,茶馆大多是有楼座的,茶客围坐八仙桌,绿茶、红茶、花茶可随意点。街上还有方顺昌、谦益、顾瑞泰、金瑞兴、善明等酒店酒坊,曲尺形大柜台前往往几张木方桌,顾客在此,可随时要酒要菜,悠闲享用。街上还有汪宜昌酱园、桂香斋糖果店以及饭店、盐店、药店、杂货店、点心店、炉坊、染坊、漂坊、锡箔坊、皮坊、毡坊、鸦片馆等店铺。

  一到春节新年,由于地近阊门,朱家庄更为热闹,附近游人乡民会纷纷至朱家庄来观百戏。晚清苏州诗人袁景澜《续咏姑苏竹枝词》小注写道:“阊门外朱家庄,广场临野,春时游人并集,百戏竞陈,地近平康,酒楼相望,亦踏青胜地也。故词曰:‘朱庄花暖蜂蝶俏,打野开场锣鼓敲。楼外绿扬楼上酒,有人凭槛望春郊。’”

  如果说,阊门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那么朱家庄就应算是三等繁华之地了。据专家研究,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导致郊区城镇的“卫星城市化”,一些手工业由府城内转向城厢附郭,如印刷业、棉布加工业等大量往阊门外转移,加速了阊门外的“城市化”进程。吴县知县曹自守如此说道:“阊、胥、盘三门外曰附郭……自胥及阊,迤逦而西,庐舍栉比,殆等城中”。城外街区之发展则以城西阊门、胥门外为最,二门外街区已基本联成一体,与城内无别。至明中后期,阊门外的城下街区沿着水道向外延伸,西至阊门外七里的枫桥地区。阊门向西一带的市场,不仅各地商贾云集,在经营时间上,已经不分白天黑夜,夜市很普遍,“带城灯火千家市,极目帆樯万里船,人语不分尘似海,夜寒初重水生烟”。明崇祯时的吴县人王心一说:“尝出阊市,见错绣连云,肩摩毂击……”清《吴门表隐》云,“朱家庄在义慈巷西南,仅一广场,游人麇至,百戏竞陈,货郎蚁集。”

  吴县人沈朝初的词集,其首篇《新年》后,更注明朱家庄风情:阊门外闻德桥内朱家庄,仅一广场耳,新年游客罱至,百戏竟陈,货郎蚁集,茶坊酒肆,装点一新,且四时无寥落之日。

  朱家庄北面,以前是有过一座闻德桥,东西横跨在上善浜上(现已湮没)。闻德桥不但俞樾到过,许多文人雅士也都来过。有文徵明、吴奕、钱同爱、王守等人的“东庄十友”,有袁表与文徵明父子等人“闻德斋”客会之说。袁表是明朝诗文学家,吴县人,“闻德斋”是其父袁怀雪为他致仕栖身而构筑的,因靠近闻德桥而得名。落成之日备置酒宴,嘉宾云集弦歌声腾。清代乾嘉学派着名学者王鸣盛,也迁居朱家庄闻德桥,从事着述,尝与元和惠栋、吴江沈彤研精经学。故朱家庄北的闻德桥一带,曾成为富人乐居、文士雅集之地。

  17世纪后天灾人祸不断,让姑苏城外的历史街巷遭到严重破坏。顺治二年(1645)清军入城后烧杀不停。阊门外一带,败瓦颓垣,市廛烧尽。道光八年(1828)阊门外又发生大火灾,烧去200余家房屋。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逼近苏州,清军焚毁沿城民房以利守城,枫桥老街、朱家庄大街至上津桥一带,乃至南北两濠尽为灰烬。清末洋务运动,以石路为中心开辟马路,拓宽老街巷,西洋建筑改变了原有传统格局。抗战时石路又遭轰炸,1937年日军占领了苏州,上津桥南堍闻德桥、朱家庄一带及附近街巷均遭日军填埋,建起南北兵营并筑路,永福桥西曾称南兵营路,1966年更名为延安西路,1982年改称金门路。位于金门路西段北侧的朱家庄虽不大,但名称一直保留至今,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起了朱家庄新村。

  朱家庄之名很普通,初听与李家庄、张家庄似乎并没什么区别,当地老住户之间也相传,说这里曾有一座朱姓大人家的庄院,但查无实据。笔者以为,朱家庄以前可能应称作“知稼庄”,因为这里是繁华阊门最西面的农郊之地,到了此地向西望去,已是大片低洼的农田,能见到农人的辛苦劳作。之所以要叫做“知稼庄”,是要人们时刻知道“稼”之艰难,提醒人们要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对劳动人民要存有感激之心。因为同样在石路山塘街上,以前有一家收租米的租栈叫“知稼栈”,亦有此意。但可惜与朱家庄一样,后误作了“知家栈”。

  朱家庄,阊门外一道值得怀念的旧风情。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