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前维和中校谈《战狼2》:“中国是大国,你不用害怕”

来源:有故事的人 作者:Col.LEON 唐糖

加入时间:2017-8-17 17:09:22    点击:1978


今天夏天最火的事儿,《战狼2》肯定算是一桩。电影上映前,读书君看了点映场,吴京当时对票房还挺忐忑,截止目前,《战狼2》票房已突破45亿,还跻身世界票房百名榜。

如同所有现象级电影一样,《战狼2》里面的各种细节都引起广泛的热议。其中,电影背景,呈现了一个与日常生活很有距离的海外环境——社会动荡、恐怖袭击、非洲肆虐的病毒,以及海外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大使馆撤侨(即便电影主角是非现役军人)等等。

这不禁会引起大家的好奇“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新闻中,正在非洲利比里亚执行任务的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战士们,喊话吴京"现实比电影更燃"。

借此,我们采访了一位前驻非洲维和中校Col.LEON,他在2011年至2015年,两次在中东和非洲执行任务,我们从《战狼2》电影那几个热议的话题聊起,更谈谈电影之外,他曾经和战友们在高危环境的真实的生活状态。

此前,Col.LEON也给有故事的人写过很多相关稿件。

 

▌Col.LEON与《战狼2》同款战机

 

Col.LEON,退役中校,曾任部队营队主官、机关参谋、军校教员,两次在中东和非洲执行维和任务,担任联合国任务区部门领导职务,现在一家大型上市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其个人微信公众号:海外力量 Id:haiwai-liliang

 

(一)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不适合用于维和部队

 

 1    有故事的人:看过《战狼2》,其背景的非洲战乱的情景。作为曾经驻非官兵,你和你周围的战友,如何看这部片子?

Col.LEON每一句流行语、燃爆的口号,都是撩拨到了某种社会情绪。《战狼2》这么火,也是将那种大众那种内含于心,但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捕捉到、表达出来了。有些场景很熟悉,感觉很亲切。

▌政府军与反政军战火又起,当地妇孺流亡

 

没有同过去战友交流过对电影的看法,但也有个别战友在朋友圈里发表看法,总体是比较肯定,但也有技术控对其中军事细节写文章解读,或表达不同意见。例如,有朋友写文章论证,电影里旋翼无人机不可能搭载武器连续射击。

 2 、  有故事的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最近特别燃的一句话,在你们执行任务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话呢?

Col.LEON我是单独执行任务,成建制维和部队誓词口号运用比较多,常见的有"忠诚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

据我所知,没有成建制部队使用这句口号。这句话确实比较提劲。我大约十多年前在网络上注意到这句话,当时在有些论坛很流行。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的上书,"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虽然这句话"很燃",但个人理解:这句话不适合用于部队,特别是维和部队誓词口号。这是由军队、维和部队的宗旨性质、使命任务和当今国际国家政治外交形势政策决定的。

部队比较流行的一个口号:首战用我,用我必胜!退役军人常讲:若有战,召必回

 3 、  有故事的人:针对片中大使馆撤侨的事件,你亲历过或听战友提过撤侨事件吗,真实的场景是怎样的?你们和大使馆在工作上是如何对接的呢?

Col.LEON没有亲历过过撤侨。但中东时,听一名旅居海外多年的中国人讲:2011年3月份中国政府从利比亚大规模撤侨时,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无力组织本国人员撤退,斯、孟等国在利务工人员只能纷纷跑到中国使馆求助。

在非洲执行任务时,又逢也门内乱,中国也门撤侨。当时正好有一也门下属,他家人都在也门国内,但战火阻隔,有国不能回,有家不能顾。我在下面部队出差,他发短信给我,说心里很难过。后来还拿出女儿,房子的照片,女儿只有几岁,很可爱,房子有三层楼。还有一些被炸的残垣断壁,血肉横飞,横尸街头的照片给我看。作为男人,家人受到威胁时,无法去保护家人;作为军人,国家受到侵略时,无法持枪去战斗。我理解他的悲愤心情。

也许"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没有和平的年代,只有和平的国家",在那种场景下,理解更深刻吧。

维和部队和人员直接受联合国任务区指挥,但组织上大使馆对我们有直接领导关系,有政治和安全上的关心与要求。

 4 、  有故事的人: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战士们,喊话吴京"现实比电影更燃",你怎么看?

Col.LEON战士们表达的是一种壮志豪情吧,有点类似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二)

  外国军人对我讲:"中国是大国,你不用害怕。"

 “也许我们仍在吃朝鲜战争的‘红利’”

 

 5 、  有故事的人:退役回来近两年,再想起那段时光,脑海第一反应出现的是什么画面?

Col.LEON哈,现在第一反应,想起了大漠、黄沙、轰鸣的直升机,一皮卡超载的政府反军士兵在玩漂移。

刚回来那段时间,经常想起当时的战友同事,那是一段快乐时光,当时同很多国家的军官、警察、文职人员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有点词穷,想不出一个词来精确地描述。但想起了一句歌词:"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还有给曾经的维和报告拟的题目——"枪炮争鸣远,书生意气尽"。

 6 、 有故事的人:你主要是做维和哪方面的工作?就你个人的情况而言,刚开始,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Col.LEON在中东是负责组织任务区各国部队的培训和演练,在非洲是负责协调战区里政府军和非政府军的停火事宜,当时办公室有政府军代表和两个派别的反政府军代表。

联合国任务区各岗位的职责都是公开透明的,但这个问题比较专业。我尽可能用较少的话把这个问题讲通俗、讲清楚。

反政府军士兵宣布放下武器加入和平前程。仪式现场,士兵们都很兴奋,口号、欢呼声排山倒海,后来更开着皮卡玩起了漂移

 

联合国任务区使命,通常是维持和平,这就是维和部队"维和"两字的由来。既然是维持和平,一般是冲突方已经签订和平协议。但由于这种和平往往很脆弱,需要联合国作为第三方来监督协议遵守。联合国还要组织收缴有关人员武器,以实现真正停火。出于人道主义和补偿,也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会给上缴武器人员发放钱和粮食,并组织培训,以使他们重返社会。

▌领取生活补助的失去一条腿的前反政府军士兵

 

我当时担任战区停火委员会主任,负责上述有关工作。至于同政府军和反政府军代表打交道,倒是有一些故事,当时还写过一篇文章,以后也许会发出来。个人刚开始时,最大困难是语言,对工作流程的不熟悉和当时上司的傲慢。

▌联合国工作人员也被欢乐的气氛感染

 

 7、  有故事的人:"中国"、"中国人"、"中国军人"等,这些名词,在国外意味着什么?你所到达的地区,当地人或外国军人对中国的认识大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想象"和"误解"吗?

Col.LEON中国,也许意味着经济奇迹。很多非洲军官的理想是退役后到中国做生意。2012年在中东时,到处特别是日用品几乎都是中国制造,当时看BBC采访说:过去中国制造一切,现在中国购买一切,印象深刻。后来在非洲也差不多,但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越南制造、柬埔寨制造等。

对很多欧洲军人来说,中国军人也许意味着神秘强大。在中东时,很多欧洲军官对中国军队的印象来自于朝鲜战争。当时,曾有讨论,有认为:也许我们仍在吃朝鲜战争的"红利"。当然从2011年到现在,是很长的一个时间段,中国对外军事交流更加频繁,欧洲军官应该对中国军队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而非洲军官对中国军队比较熟悉,大量的非洲军官曾在中国学习培训。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2014年的香山论坛演讲提到:"自2003年以来,我们为130多个国家培训了各类军事人员3万余人。"

电影中,双方交火,只要说中国人就会停火这种现象,我没遇到过,也没有听说过具体事例。但是不少国家的军人对中国有一种大国的尊重和甚至钦慕。好几次在有风险的情形下,外国军人对我讲:"中国是大国,你不用害怕。"

当地人和外国军人还是会有一些"误解",比如说对中国商品质量,还有在政治等方面。至于说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印象中只有一例,不过是"少儿不宜"的内容。


 8 、 有故事的人:和国外的维和人员,聚在一起会聊什么?有哪个国家的维和军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印象?

Col.LEON与外国同事朝夕相处,话题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包。感兴趣的亲可以到我个人公众号看看。当然我们有外事和保密的纪律要求,不该讲的话坚决不会讲。

印象最深的军人群体,应是德国。个人,则是一名埃及将军和一名坦桑尼亚上尉,他们是真正的军人,有着之前没有见到过的优秀军人品质。

这个用一两个词还真说不清楚,也许需要一些故事串起来才行。但我此时再次想起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讲述海军前副司令张永义故事: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海军兴城训练基地、在"辽宁号"航母上,他都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想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将军!"

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品质,对军事职业、对工作都有着远超出常人的热爱、投入与虔诚。

 

(三)

非洲有流离失所的难民,

也有锦衣玉食的权贵商贾

联合国营地、巡逻车队被袭击是常态

 9 、  有故事的人:当你真正深入到了战区和非洲,你认为我们国内大部分人包括之前的你,对于非洲、中东,存在哪些"误解"?真正的非洲是什么样的?

Col.LEON举个例子,我的公众号曾经讲过一个卢旺达的故事:很多人包括我之前,对卢旺达的印象是,电影《卢旺达饭店》里的种族大屠杀。而实际上,卢旺达战后,实行民族和解,国民勤奋、进取、廉洁、自信,国家一片欣欣向荣。我曾以"下一个新加坡"之语,期许卢旺达的朋友们。对世界和事物的认识,当苟日新,日日新,常以今日之是否昨日之非。

▌卢旺达维和部队组织卢旺达大屠杀20周年纪念活动。卢旺达已实现种族和解,但每年4月都会组织长达一周纪念活动,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对了,马云不久前刚带企业家代表团去过卢旺达。我曾经多次对朋友讲过,卢旺达是非常适合投资的好地方。可惜的是,马云不认识我,否则他会早去至少两年,哈:

真正的非洲难以一言以蔽之。既有肥沃辽阔的土地,也有寸草不生的沙漠;有疾病肆虐,也有平静祥和;有欣欣向荣的国家,也有战乱动荡望不到头的地区;有流离失所的难民,也有锦衣玉食的权贵商贾。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习惯简单化、概念化,但世界处处充满多样性。

 10 、  有故事的人:在高危环境中,你或战友曾和死神离得最近是什么时候?

Col.LEON在非洲任务区时,一次当地武装与联合国部队发生冲突,号称调集了几万人包围了一个联合国营区,一名中国战友从总部前去支援协调,汽车引擎盖被乱枪击中。

有一次,也是当地武装警察与联合国发生冲突,机枪突然在我十几米外响起,当地和任务区非武装职员四散逃命。

印象深的还有一次,卢旺达军队主持当地冲突双方停火谈判,结果现场火拼,一名卢旺达战士被当场打死。我当时刚到任务区不久,也在停火委员会工作,听到这消息,心里还有点忐忑。

在很多任务区,联合国营地、巡逻车队被袭击是常态。非洲和中东时,联合国部队都曾被多次袭击,有多名外国战友牺牲。

 


(四)

   这几年的维和生涯,

   就是一场奇幻旅途

 

在营区里品尝美食,外面还有枪声响起

 11 、  有故事的人:有过哪些奇遇,奇人,奇景?

Col.LEON太多了,太多新奇的人、新奇的事、新奇的景,这是一场奇幻旅途。

先说几个场景吧。

空客飞机轰鸣前行,机舱外阳光浓烈,偶有白云掠过。非洲大地如同一幅以黄、黑为主色调的巨幅画卷徐徐展开,千山万壑、水域陆地、荒漠人迹尽在眼底,荒凉、原始、苍茫,形姿多变等词语在脑海中飞速掠过,仍难以形容其壮美……(第一次奔赴非洲任务区时,从飞机舷窗向下俯视,记得当时双眼有些贪婪地看不过来)

▌很多人才能合抱的大树

从未见过的澄蓝天空。七八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很多奇怪的大鸟栖居其上。驼峰都搭拉下来。很瘦很瘦的骆驼群从巡逻车旁慢慢悠悠走过。直升机上横越沙漠,黄沙漫漫,荒无人烟,突然有绿色、人迹出现,人们逐水而居,儿童和狗在低矮的草屋之间追逐。

中东黎巴嫩的天空图片

空气燥热,熙攘混乱的集市上,很多白衣白袍的老者虔诚地磕头,念念有词祈祷。身边又有戴着宽大帽子,围着围巾的大汉驾着马车匆匆而去,仿佛中国古代的侠客。四周汽车不耐烦地鸣笛,想从拥挤的人群人穿过,路边集市中间也都胡乱停着很多各式各样的汽车。自己警惕地四下环顾,以防袭击和劫持。那一刻,感觉有些恍惚,很穿越。

至于人,讲一个吧。一次去下面部队出差,遇到一名60岁的埃塞俄比亚上校,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上校年轻时学法律,是大学生,为反抗当时的独裁统治,投笔从戎17年。当时一下子想到了一个词:"埃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上校当时还讲,他们当年用毛泽东思想指导作战,并打手势讲解。但讲解的具体思想,用中国三十六计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概括更准确。

▌投笔从戎17年,60岁的埃塞俄比亚上校

埃塞上校虽然面容苍老,但有无限活力,正在写作当年战争生活的书,并且还在攻读第二学位,最小的小孩不足一岁,准备还要生下一个。上校说,参加战争使他结婚很晚。

虽然埃塞上校的经历、活力令我肃然起敬,但我观察到当他向一名其他国家警察求助电脑技巧时,那名警察对他的态度可以粗鲁无礼来形容。

一名与我一同出差的其他国家上尉,也用质疑地口吻说:你只有60岁吗?怎么看起来那么老。结果上校很激动,说他还要再生一个小孩。由于联合国职位限制,上校并没有佩戴他真实的军衔,在任务区只担任一名普通的军事观察员。

在军队和战时环境中,有与子同袍的战友情深,也会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后来一起乘直升机回战区司令部。在飞机上,上校看到有其他国家军官随身带着的塑料水杯。很感兴趣,很想要,说想给女儿带一个。水杯花花绿绿,一眼看上去比较劣质,很像中国乡镇集市上的地摊货。当时暗下感慨:埃塞上校真的像极当年为了国家、民族奉献牺牲的中国先辈们,甘愿忍受物质上的清贫,而富有理想主义精神。

另外,通过与埃塞军官接触,感觉埃塞俄比亚应该也是一个很适合投资的国家,有着美好愿景。

其他还有很多。行事风格很像李云龙和巴顿的埃及将军。笑容羞赧的反政府军士兵。二十多年来无数次从睡梦里哭醒的国内战火肆虐,有家不能回的也门上尉。肤如凝脂,眼波流转的俄罗斯20岁女空乘。重情重义的孟加拉穆斯林。热情似火的纳米比亚女警察。称萨达姆为永远总统的伊拉克安全官。多次对饮畅谈的不丹贵族。待人亲和的尼泊尔国王卫队长。给理过发,长得有点像男孩,准备写书的南非白人女士兵。亲历红色高棉统治,朴实宽厚的柬埔寨中校。将门之子却很温和的泰国中校。在乌干达难民营住了十七年的卢旺达上尉。有着英雄主义情怀的坦桑尼亚上尉。

篇幅关系,就不一一展开了。以后也许会写出来,给有故事的人投稿,或发在个人公众号上。

▌非洲草原上的羊长得漂亮,肉味鲜美

 12、    有故事的人:有任务的一天和休息的一天,你们怎么度过?你们的吃、住、行中有意思的事儿?

两次维和我都担任机关部门领导,主要在办公室工作,这与一般机关工作没有什么差别。但也经常出差,或者到难民营等。在非洲时,出差都乘坐直升机,到难民营则需要全幅武装的护卫。

Col.LEON在中东时,是住在营区单人宿舍,宿舍条件不错,有空调,网络,电视,还有自动洗衣房。营区有国际餐厅,中国参谋军官也一起搭伙做饭,或自己开伙。在非洲时,一开始在营区门口同一中资企业办事处一起,在一个小院子里,吃住不愁。后来办事处搬走了,就在营区尼泊尔部队住了几个月,吃住在尼泊尔营。

这里想插几句。与中资企业办事处一起时,与赴非洲务工的中国同胞们接触,对他们的忍耐、勤奋印象深刻,不少非洲军官更对中国同胞的吃苦耐劳感觉不可思议。他们忍受与家人别离之苦,冒着战乱,疾病等风险,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默默无闻的生活工作,追寻个人梦想,他们是中国经济奇迹的真正创造者。网上简单搜索说,中国在非洲的务工人员达到一百万,但根据个人粗略估算,可能不至这个数字。

住在营区里,活动范围变大,也没有了安全之忧,营区四周有沙墙、铁丝网,哨楼、巡逻等。业余活动就有很多,舞会,聚餐,卡拉OK等等。周末在小院子里,品尝着异国美食,听着别国同事用听不懂的语言唱卡拉OK,有时营区外还有枪声响起,感觉有些奇特。

有一次竟忽然觉得,经常被批判的"前方浴血奋战,后方歌舞升平"可能一定的合理性。在紧张战争气氛中,人们可能需要更多娱乐来减压。并且歌舞升平的,可能有刚从前线下来的伤员,也有明天就要奔赴战场的士兵。

任务区很多同事都有一爱好,就是找机会遍尝各国美食。总的来讲,除了法国饭外,各国饭食与中国饭相比,有点像拿抗日神剧与《战狼2》水准比,但还是别有风味。

  那是真正的远方,

  绝大多数人永远没有机会到达的远方


 13 、   有故事的人:这段经历,对你意味着什么?留给你最珍贵的是什么?那几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Col.LEON那是真正的远方,绝大多数人永远没有机会到达的远方,特别是头戴蓝色贝雷帽,臂佩国旗,以国家之名,身赴险地,为世界和平出征,是维和战友们一生中都难忘的特别时刻。

这段经历影响了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我视野和思维更加开阔,性格更加坚韧,非常深刻地改变着我的生活和人生。

退役后,来到现在的公司,从北方到广州,开始很多同事和领导关心地问我:适应吗?气候、吃住习惯吗?

实际上,就个人而言,当初在中东和非洲执行任务,所经历的各种差异,类别、性质、数量、程度,都要比以上大得多。

上张图片说明吧,这张图片是我去下面部队出差时拍的。中间还有一段故事。文字太长,感兴趣的就到我的公众号看吧。

到下面部队出差,有时条件简陋

 14 、   有故事的人:结束维和任务的官兵,服役结束后的去向与别的官兵有不同吗?

Col.LEON据个人所知,去向各行各业都有,与之前经历几无关联,与其他官兵并无二致。

虽然他们现在生活与之前经历并无太多关联,但仍会对国防、军事等有更多关注。就在这几天,我留意到8月13日是松沪会战80周年,上海举行纪念全民族抗战暨八一三松沪会战爆发80周年活动。我在一朋友相关微信上留了一个言: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采访唐糖,图、图注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内容来自 微信公众号“有故事的人”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