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鱼当头。有鱼必有虾,鱼虾不分家。
太湖有“三白”,“三白”是两条鱼加一只虾:白鱼、银鱼、白虾。白虾,通体透明,虾须丰富,夏日用来做“炝虾”最佳,炝虾几乎就是活虾生吃,说不定那虾还会在主人嘴里豁虎跳,令很多人不习惯,实在也有些残忍,于是更多人还是习惯将太湖白虾白煮了做成盐水虾,味道也不错。吃这道菜有个游戏可做,用一根筷子在盛虾的盘子里搅一搅,便有无数虾须“肃立”起来,用手轻轻一抓,便能抓起一把虾,有五六只、七八只之多,用来献给左邻右舍。这个游戏有个雅致的名字,叫作“牵须”。
苏州广大湖泊、河塘生长的则是青虾。
苏州人上菜馆,冷盆过后的第一道热菜必定是虾。酱油虾、盐水虾,显得比较粗气,因此一般上虾仁:清炒虾仁、碧螺虾仁、蟹粉虾仁等,不管怎么炒,万变不离其宗,反正都是虾仁。虾仁在吴方言中读作“花人”,与“欢迎”同音,因此,一桌苏帮菜,第一道热炒必上虾仁,也讨得口彩——“欢迎宾朋”。我曾经向一些菜馆老板建议,要让外地服务员学会几句苏州话,第一句要学会的就是:“虾仁”、“欢迎”。
江南有黄梅季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黄梅其实是江南的雨季,却是忽雨忽晴,变化无常,有时甚至会出现亮着太阳下着雨的奇观景象。这季节,乡间的梅子由青泛黄,梅子熟了。
黄梅也是河虾最为肥膄时节,雌虾更是满腹“经纶”:有虾籽;满脑“智慧”:有虾脑。这时,苏州的菜馆都会隆重而适时地推出江南时令名肴——清风三虾。所谓“三虾”,便是将虾仁、虾脑、虾籽炒成一盘;所谓“清风”,便是在菜盘子里铺一张新鲜的、碧绿的荷叶。这道菜上桌时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碧绿的荷叶、雪白的虾仁、通红的虾脑、赭色的虾籽,好似给闷热中的食客送上一阵清凉的风。当然,好看过后,好吃是更重要的。“清风三虾”是馆子里的菜,老百姓过日子、吃虾就完全可简易一些,最简单的办法是烧盐水虾,活虾买回家,清水一洗,开水一煮,一勺盐、二片姜、三根香葱打个结,煮一煮便万事大吉。
比盐水虾更省事的是炝虾,不用锅、不用火,只要将活虾在烧酒里炝过,拌上姜丝、乳腐卤,便可上桌,品尝到的是河虾原生态的味。
说到“清风三虾”,我想起陆文夫先生吃这道菜前对厨师的要求:要把虾脑四周一层“衣”剥掉,虾脑要像玛瑙一样。陆老说,这才叫精致,既好吃,又好看。我想着这事儿虽小,功夫却大,但比起有的人瞎说苏州人会做“绿豆芽里塞肉”的菜要方便得多,也是完全可以操作的。
比陆文夫先生更讲究的还有人在,那就是旧时苏州的大文人、美食家周瘦鹃、范烟桥、程小青等,他们黄梅天要吃炝虾时,隔夜要专门关照厨师:一定要买吴门桥下的活虾。苏州人都知道,浙江之水通过吴门桥流进苏州城,上游水宽,吴门桥窄,如同咽喉,水流便特别湍急,在激流中生长的虾,自然身体棒,肉头紧,吃口也要比一般河虾更鲜美。只可惜,如今的吴门桥下是不可能有鱼游虾跳的场景了,但“清风三虾”这道菜仍然很美,很有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