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春色在门楣

□沈建东

加入时间:2010-2-12 10:34:04    点击:850


    春联最初是由辟邪物演变而来的。民间俗信桃木可以避邪,古时新年都要门挂桃木二板,王充《论衡》云:“立桃像人于门户。 ”后刻神荼,郁垒像,五代蜀主孟昶在桃板上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五言字联,从而产生了我国第一副对联。神荼,郁垒像则演变成了门神。

    宋时尚未时兴贴春联,明时太祖朱元璋酷爱春联,有一年忽然传旨金陵城全城都要贴春联,他还微服私访,走街串巷以看春联为乐。他还为不识字的屠户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故贴春联的习俗在民间开始普及,桃符正式改称为“春联”。春联在民间已经从原来的“桃符”的镇邪驱祟,转化成了纳福迎祥,如意平安了。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苏州习俗,年夜团圆筵毕,易门神、贴春联,除旧布新,有焕然一新之感。“满写红笺字,无劳黄绢词。年年频何买,春色在门楣。 ”因为过年时大门要贴对子,二门、角门,都要贴春联。而且有春联处必有横批,或叫横楣,诸如:“江山万代”、“五谷丰登”、“富贵吉祥”之类。有的门上还要写斗方贴上,甚至灶王的神龛上也有小对子“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的等等。

    苏州自古文风昌盛,民间贴春联的习俗一直盛行不衰。苏州在唐宋以后人才辈出,发达的经济文化、山川秀美,游学交友之人、中举得意者、仕途畅达者、失意落魄者都以吴中为游历栖身交友之地,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赋诗撰文极力赞美和夸饰吴地的农产品和山水人物风俗之美,使吴地民间的寻常物产和风土人情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情韵。苏州遍布城乡的大小私家园林里都点缀着历代名人的楹联唱咏,更添城市山林的审美意趣。如狮子林里“云林逸韵”的楹联:“枕水小桥通鹤市,森峰旧苑认狮林。 ”网师园殿春簃楹联:“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

    文人墨客也以为他人题写春联为荣。如明代吴门四才子祝枝山写的一幅“四壁山峰淡淡浓浓图画,一天星斗圈圈点点文章”,体现出吴门才子的文化情怀。民间也有许多的传说故事,有一则故事这样演绎的:说是苏州城里有一个商铺要开张,特登门请吴门四才子之一的唐寅写幅吉利的对联,唐寅挥笔写下了: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这副看似颇俗的春联其实包含着“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为有源头活水来”两首着名古诗句。商人不解其意,反而要求要把“招财进宝”意思写进去。唐寅已不耐烦,另撰一副俗不可耐的对子:“门前生意好似夏天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要像秋天虱子,越捉越多。”商人才满意而去。文人题写春联在明清的苏州地区已然成为城市一景。同时优美的词句、流丽的书法更增添了春联的文化意蕴,流风所及成为时尚,也更推动了吴人追求精美,崇文好学之风。所以苏州民间的春联也有着不同别处的文雅和意蕴。

    据旧时笔记记载:自入腊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春联讲究对仗平仄,风格千姿百态。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万象更新”、“五福临门”等等,春联不仅满足了人们辟邪的心理,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