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乘动车游武汉

图/文 刘建春

加入时间:2010-4-12 12:25:18    点击:853


    武汉的生命力在于她是一棵常青树,水运时代,她扼守长江与汉水,成了一个大码头;高铁时代,她又扼守天元位置,无论是武广高铁,还是从沪汉蓉客运专线,武汉都是必经之路。

    见到了小外滩

    那天下午两点多,我从苏州火车站乘上了开往武汉的动车组。晚上,华灯初上,我已经坐在武汉的外滩——汉口江滩的餐厅里吃武昌鱼了。

    去武汉前,我订好了一家临近江滩的酒店。晚饭后沿着沿江大道散步,猛一看,还真以为回到了上海,因为这里的西方古典建筑和上海外滩的很相像。和上海外滩的一样,这些建筑物大多为海关和银行所有,建于二十年代左右,有许多是上海外滩银行在汉口的分行。

    民俗风情图画

    高达数十上百级台阶的大码头,这是从前人们坐船来到武汉的第一个印象。如今,我们乘动车组来,很少有机会看到这样高大的码头了,但是,“码头文化”在武汉的民间依然存在,码头文化的精髓就是两个字“集散”。风靡全国的精武鸭脖,就是从大码头上辐射出去的。我们打了一辆出租车,往精武路赶去。在武汉,出租车是平民化的交通方式,起步价才3元,更别提爱侃的司机了,说起老汉口的民俗来是如数家珍。弯弯的、窄窄的精武路,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宽大,斜阳下,梧桐树的虬枝嫩叶初绽,摩肩接踵购买鸭脖子的顾客,与那些红艳艳的店招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俗风情图画。鸭脖子的生意出奇的火爆,人们要排好一会儿队才能买到。

    汉正街的街口位于汉江和长江交接处,名叫集家嘴。早在明朝时期,小商小贩下了船,就近在这里摆起摊来,讨价还价,交换商品,慢慢形成了市场。借助当代着名作家池莉、方方的生花妙笔,汉正街就更有名了。如今,这里的街道还是那样窄,这里的东西还是那样便宜,这里的人流还是那样川流不息。

    和长江亲密接触

    朝霞满天的时候,我在江汉关旁边找到了一个轮渡口,从这里乘上轮渡,经过大约15分钟的航行,可以到达对岸的武昌。外地人一般不知道这个渡口,本地上班、上学的市民才是轮渡的主要客人。船票很便宜,只要一块五毛。

    来到武昌,才看到武汉的另一面。宽阔的街道,崭新的高楼,诠释着这个中南大都市的活力。位于江南蛇山之上的黄鹤楼,无疑为这种活力增加了不少厚度。登上黄鹤楼回望对岸的时候,万里长江第一桥的壮美立刻扑面而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古人登楼看到的纯粹是自然景观,而现在,除了龟蛇锁大江的险要之势外,高耸入云的电视塔、长桥卧波的钢铁桥身以及滚滚车流,无不呈现出科技和人文之美。

    铁路到达江南岸后,从蛇山脚下迤逦穿行,往广州方向延伸。龟山、蛇山、长江和黄鹤楼,代表古典的武汉,而铁路、大桥以及长江里的巨轮,则代表现代的武汉。无论是水运时代,还是高铁时代,武汉都是左右逢源,她没有像大运河沿线的一些城市那样,繁华随水运时代结束而落幕,反而在新一轮铁路客运专线布局里光华再现。

    因东湖而灵动

    到武汉不能不看东湖。去东湖的路上,会依次经过武汉大学和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大学的红顶楼房掩隐在珞珈山蓊郁的树丛里,古色古香的校门内,手捧书本的莘莘学子往图书馆匆匆走去。

    博物馆巨大的坡顶,令人想起汉代以前的建筑,比如阿房宫。而馆内镇馆之宝就是出土于战国年代的曾侯乙编钟了,精美的排列方式、精致的铸造工艺和绕梁三日的发音,都让人叹为观止。东湖的全貌要登上磨山的山顶才可看到。山虽然不高,但因为就在湖滨,所以湖光山色可以尽收眼底。山顶阁楼上,身着古代楚国衣裳的演员正在进行编钟表演,箫、鼓、编钟、芦笙等乐器合奏着优美的音乐。楼阁外走廊上,翘角的琉璃飞檐几乎被开了花的玉兰树掩盖,透过树的缝隙可以看见,东湖的水一片湛蓝,被长堤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水面。再远处,就是高低参差的城市建筑,倒影在水里。东湖是武汉的明珠,因为有了东湖,武汉就灵动起来了,武汉更加明眸善睐了。

    动车锦囊

    苏州每天有3趟动车开往汉口。D3006次苏州14:34开,18:55到汉口,D3010次苏州15:48开,21:02到汉口,D3014次苏州17:21开,22:39到汉口。

    景点链接

    东湖

    东湖公园位于湖北武昌东郊,湖岸曲折,碧波万顷,青山环绕。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的千古佳作《黄鹤楼》诗使黄鹤楼名扬天下。黄鹤楼雄踞于武昌蛇山上,俯瞰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始建于汉,盛于唐。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