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博览会——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市举行,其实从1867年起,苏州就有人参观了法国巴黎第2届世博会,而在此后的历届世博会上,苏州捧回了多个奖项。
参加世博苏州第一人
对于世博会,中国人最初称之为“炫奇会”或“赛奇会”。吴县文人、晚清思想家王韬,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博第一人”。1867年,王韬受外国友人之邀,以游客的身份参观了巴黎世博会,并有幸看到了首次亮相世博会的自行车。
1791年,法国人西夫拉克制造了第一辆“自行车”——木马轮。这辆“自行车”有前后两个木质的车轮子,中间连着横梁,上面安了一个板凳。由于没有传动链条,因此只能靠骑车人双脚用力蹬地,“自行车”才能慢慢地前进。由于车子上没有转向装置,只能直行,不会拐弯。 1816年,德国德莱斯在前轮上加了一个控制方向的车把子,“自行车”可以拐弯了,但是骑车仍然要用两只脚一下一下地踩踏地面,才能使车子向前滚动。
1840年,英格兰铁匠麦克米伦,采用铁制的前大后小两个轮子,在后轮车轴装上曲柄,再用连杆把曲柄和前面的踏脚连接起来。骑车人真的可以离开地面,踩动脚蹬,使车子自行向前运动了。 1861年,法国的马车修理匠米肖父子,在前轮上安装了能转动的踏脚板;车子的鞍座架在前轮上,并且把这辆两轮车冠名为“自行车”,然后将它交给了1867年巴黎世博会。
王韬有幸在现场一睹了自行车的风采,但是在他的笔记中,很少提及对自行车的描述。值得庆幸的是他在《漫游随录》中描述了巴黎世博会“中国剧院”的夜场演出:“旗帜鲜明,冠服华丽,登台演剧,观者神移”。
苏绣大师震惊世界
1915年的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一幅来自中国苏州沈寿的刺绣作品《耶稣像》荣获一等奖。
苏州吴县人沈寿,7岁拈针学艺,16岁已有绣名,并决心“以绣自立于世界”。民国三年(1914),沈寿应张謇之邀,赴南通办女工传习所,并任所长。此时适逢即将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向中国征集展品,沈寿决定利用“仿真绣”手法,向世界展示中国刺绣。为了让世界公众更加容易接受中国的精湛技艺,她选中了一张意大利明信片上耶稣遇难再生故事、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耶稣画像为原本,然后进行了再度创作。沈寿用自己染就的100余种不同色泽的丝线,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针法,并根据人物肌肤丝理的特点和油画明暗层次的变化,将这幅《耶稣像》绣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沈寿还将这件绣品中所用的100多种不同色彩的丝线各取一根,在绣像的上方绣成一个十字架,以证明这幅绣像所用的绣线,全部是绣前染色,而非绣后染色的。
沈寿仿真绣的颠峰之作《耶稣像》震动了世界。当时就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但是被当年带领中国实业界代表团参加世博会的张謇拒绝了,这件国宝由此保存至今。1986年4月2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南京隆重举行了张謇后裔张绪武献归沈寿珍贵绣品的仪式。从此,以《耶稣像》为代表的民国年间着名的刺绣国手沈寿的一组仿真绣作品,由南京博物院永久收藏。据悉,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设馆专门展览。
在1915年的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太仓肉松荣获了甲级奖,东、西山洞庭碧螺春获得金奖,为苏州人争了气、争了光。
新苏州魅力迷倒世界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主题是“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5月19日,爱知世博会举行了隆重的中国馆馆日活动。此次是我国第十次参加世界博览会,也是我国首次组织邀请地方省市参会。苏州作为14个入选省市中唯一的地级城市,派出了代表团参加中国馆馆日活动。
“苏州周”共分三个专题:文化之城——典雅的和谐,手艺之都——精致的和谐,人居创业天堂——人文的和谐。在悠扬的《茉莉花》乐曲声中,8名身穿中国传统民族服装的少女翩翩起舞;世博“苏州周”形象小姐刘倩,弹奏了琵琶并演唱了《苏州好风光》;两名昆曲演员表演了《牡丹亭》。这些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日本小学生用日语朗诵了唐朝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日本的能乐演员也与昆曲演员联袂登台,谱写了一曲中日民族艺术交流的佳话。在“苏州周”的7天里,观众通过馆内的灯箱和荧屏,领略到了韵味独特的苏州园林、评弹、昆曲为主要内容的苏州文化精华。
2010是虎年,让我们共同期待上海世博会的成功召开、共同见证苏州奇迹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