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放)昨天上午,由市委市级机关党工委、苏州图书馆和本报联合主办的名家大讲堂在苏州图书馆举行,着名作家、老舍之子舒乙先生畅谈读书与人生的关系,生动的故事和精辟的见解,不时赢得听众的掌声。
由于他对父亲老舍研究极深,他就从他擅长的老舍早期作品《二马》讲起,从这部励志小说中,看出青年时代的老舍有着怎样的一腔爱国情怀。苏州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苏州的阅读氛围很好,这从听讲座者的素质也可以看出来。
针对有青年听众问他本人青年时代读什么书并从中获益时,他也做了具体的回答。他说他读高中时,精读过列夫·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的经典作品,虽然他学的是工科,并成为高级工程师,但弃工从文,仍然能取得可观的成就,与早年通读经典不无关系,而且,他六十岁学绘画,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读经典的收益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在今后的岁月中,能让人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调懂幽默的人,可以提高人的智商,还更多的可以提高人的情商。他反对早早就逼孩子违背意愿学许多功利性的东西,认为这是摧残孩子的天性,对孩子的今后道路弊多利少。
老舍做小学校长时来过苏州
——舒乙谈老舍和自己的童年
本报记者 刘放
去年在北京采访过舒乙先生,昨天他再来苏州,记者与他谈得很融洽,请他给本报题词,他马上就题写了“得知识和用知识乃人生一大快事”。从他这句话中,记者也感受到了他此次来苏州的目的和心境,那就是快乐地传授知识,这就触及到了他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话题。
童年时代就一个字:玩
记者问,他有一位很伟大的父亲,在父亲的目光中,他又有怎样的一个童年呢?
舒先生很开心地笑,也仿佛沉浸到终身难忘的童年时代。他说,他的童年时代就一个字:玩。没有任何压力,父亲也没有逼他背过一首古诗,更别说逼他学什么钢琴、奥数、美术、书法等等,等等。
舒乙讲,父亲也许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要自己唯一的儿子“子承父业”,甚至儿子做一个木匠之类的匠人,他也能接受。后来,舒乙读大学也不是学的中文,而是化学。他认为父亲的宽容很高明,能够充分发展孩子的天性,根据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发展最有潜质的方向。而现在一些家长中自说自话地为自己的孩子规划一个模子,其实,很有可能扼杀了孩子最具天才的潜质。
父亲做校长时来过苏州
舒先生讲他在此前至少来过两次苏州,老舍先生也是到过苏州的,不过那时他还不是小说家,而是中师毕业后做小学校长时来的。老舍先生也是穷苦出身,家中没有财力供他上大学,他只是中师毕业,由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这么一路走过来的。写小说时,已经是大学教授了。长篇小说一般都是暑假期集中完成。
说老舍与苏州的关系,舒先生心情很好。当年,他作为顾问应邀随电影剧组去伦敦拍片时,不忘寻找父亲在伦敦求学时的足迹;如今来苏州演讲,如同心有灵犀似的,也在追随着父亲的足迹。他讲道,在伦敦时,因为发现英国将甘地的故居列为国家保护的名人故居,他就提出当年父亲在伦敦的租住地是否也可以成为名人故居?对方听从了他的建议,特将那处建筑挂牌列为“老舍故居”而加以保护。
画中也许有父亲影子
舒先生的作品当然不能与他的父亲相比,但作为一个化学专业的高级工程师半道出家,先后出版了《老舍散记》、《父亲最后的两天》、《老舍的爱好和关坎》、《我的风筝》、《我爱北京》、《梦和泪》、《小绿棍》、《现代文坛瑰宝》、《我的思念》,长篇传记文学《老舍》等17部着作,也是颇让人惊讶的。若老舍天上灵魂有知,也是足可欣慰的。他让自己的孩子在快乐中得到知识,又在快乐中传授知识。
舒先生更得意的还是他的绘画事业。他六十岁学绘画,今年七十五岁,15年中已经成功地主办了15次个人的绘画展,不少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得到行内大家的赞许。
记者邀请他有机会来苏州办画展,他微笑颔首。童年中从来不逼他学什么的父亲,在他开心中教过他绘画,也许他至今没有专门画过父亲老舍的肖像,但在他的感情中,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谁能否认每幅画都有慈父的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