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九旬老人发烧延误抢救时机病故 谁之过?
姑苏老年网讯 市民王女士7月初致电本台反映,其居住在沧浪区梅亭苑37幢305室的93岁老父亲王念祖,在6月20日因为突然发烧,求助新康社区卫生服务站上门就诊,医护人员却以“卫生站条件有限”和“人少走不开”为由拒绝出诊,结果,第二天凌晨她父亲就在高烧中去世了。在处理完了老父亲的丧事后,王女士心里越想越堵得慌:在老龄化社会不断加剧的今天,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政府重点扶持的最基层卫生机构,面对社区老人的紧急求助,怎能“有求不应”、“见死不救”?带着这一问题,记者张良法专门作了实地调查采访。
谈到老父亲王念祖的死因,市民王女士至今仍对新康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不出诊行为耿耿于怀。她说,6月20日那天下午,其父亲王念祖突然发烧,而且四肢无力,一开始她们就准备送父亲去医院就诊,但老人实在不想动、也不能动。无奈之下,才只好到当地的新康社区卫生服务站求助。
(出录音)[走过去当时正好一名护士一名医生,那名医生爬在桌子上打瞌睡。后来我就跟她讲,我父亲年事已高93岁了,好像在发烧,你能不能给我上门就诊一下?她说不行。我说怎么不行啊?我说社区卫生服务站本来就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她说你去医院。我说能去医院就不来求你了,在我们的心目中社区医院就是为社区老人服务的,你说年轻人他能动就不可能到你社区医院。当时我就好像是哭丧着求她。她说,不行就是不行,我们就一个护士、就一个医生,如果跟你上门就诊,我们这里有病人怎么办?我实在没有办法,就在卫生站对面的药店买了点退烧药给我爸爸吃。吃了药后,晚上因我有事回去了下(其父亲空巢独居),后来我想第二天一大早就过来,谁知在第二天凌晨四点左右,阿姨(保姆)通知我哥哥,说你爸爸走了。]
不幸事件发生后,王女士几乎天天都在发出遗憾的叹息。
(出录音)[不是说今天我父亲去世,要你新康卫生服务站负什么责任,你新康卫生站你怎么说的、为老人服务,现在你我父亲93岁享受国家补贴的,我这样求你都不肯。]
但事到如今,王女士表示,老父亲人已死不能复活,也不想更多的去追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责任。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她担忧以后一旦有更多的社区老人遇到类似的经历该怎么办?
(出录音)[我就是呼吁它,将来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年人,我们每个人都要老的,现在的社会都在向老龄化发展,如果每个医院都你们新康卫生服务站那样,那么老年人还有什么病可治?还有什么地方去可治病?还有谁来为老年人服务呢?]
那么,事情是否真的就像王女士所反映的那样,新康社区卫生服务站面对病人家属的紧急求助,“有求不应”、“见死不救”?或者不出诊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随后,记者来到了新康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位何姓护士讲述了事发那天的基本经过。
(出录音)[我当时在的,听了一下吧。我们当时主要还是考虑的一点还是安全问题嘛,老人已经93岁了,还在发烧。她问你们能不能出诊,我们说出诊可以的,但是这老人主要年纪太大了,为他安全着想,我们这边毕竟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种医疗设施肯定是比不上医院的,这边的药也是最基础的,老人又这么大年纪了,不同药物都有不同反应,如果出了个什么事的话,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那么大的责任也负不起对吧。所以,考虑到这个情况还是希望她去医院。]
采访中,有不少的社区老人也同时反映了卫生服务站怕担风险、经常不愿给病号挂水的现象。
(出录音)[老人(甲):我们都是这样的呀,想在这里挂挂水,他们都说不能挂的呀。老人(乙):我们这里的卫生服务站,年纪大了的人去挂水,它基本上是不给挂的,我个人领会它怕担风险,这样是不行的呀。]
如此种种,新康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丁晓涛则表示:
(出录音)[这个事情不能一概用怕担“风险”来下结论。作为我们在社区卫生服务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讲,我们就是要做好两件事情、掌握好两个原则:一个是尽量的、尽可能好的为我们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另一个,我们一定要做好医疗安全。我们社区其实也有一个服务范围,本来就是要求“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危重病人不在我们卫生服务站的服务范围之内。有的时候病人特别是有些老人只顾着考虑方便、怎样好的时候,对于医疗安全这头考虑的比较少,要等到发生医疗事故的时候才面对医疗安全这个问题,所以就会造成一点不理解、不满意啊。]
在相继听取了当事方王女士和新康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对事件的陈述后,7月6日上午,记者又赶到行政主管部门——沧浪区卫生局。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秦雁表示,此前他们已经对该起事件的基本情况作了调查。
(出录音)[新康社区卫生服务站做的事情主观条件是没有错的,可能只是仅有的一点,就是医生和患者家属在沟通上是有欠缺的。所以,当时处理的时候,我们就让新康卫生服务站的负责人向他们家属也表示了陪礼道歉。因为老年人是93岁高龄,又是发烧,他如果没有办法及时判断是危重情况的话,为了节省时间,抢救生命是分秒必争的,那就应该建议将老人急快地送至医院救治。]
谈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所担负的职能时,秦雁表示:
(出录音)[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社区还是承担的是一个基本医疗,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话,它承担的功能可能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更简单一点,所以说,它是没有急救设备的,或者急救设备很少。像输液的话,它有可能有一种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特别是外配、大医院过来的那一种抗生素,他们有些医生可能没有资质能使用的。因为这方面规定比较严格,有些药物如果医生没有资质能使用的话,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如果没有抢救设备的话,极可能就来不及抢救。还有我们也要求医生,向居民做好解释工作,让他们理解。]
因此,以后社区其他老人一旦遇到与王念祖老人相类似的病情,秦雁建议:
(出录音)[一个是年纪很大了,然后他发病的病情也很急,原因也不明,那肯定是建议他们一定要送往医院。]
如若患者因身体原因不能自行前往医院诊治的,市120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则提示:
(出录音)[就是立刻拨打120。(急救中心)马上就派医生和护士到家里,然后将病人送到医院。]
听众朋友,报道到这,按说该画上一句号了,可在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地听到市民们这样的声音:作为政府的实事工程——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立,不就是为居民特别是老弱病残群体提供“家庭医生”式的社区卫生服务吗?93岁的王念祖老人就算作为一起高危病例暂且不说,那为什么其他居民要求挂水或者提供上门服务,医护人员也普遍不愿意呢?即使你卫生服务站力量不够、条件有限,那为何不向上报告提供增援,或者像公安110一样实行快速联动机制,让市民“小病在社区、防病在社区、健康在社区,15分钟内就可获得社区卫生医疗”的愿望真正成为现实?
诸如此类,记者了解到,这中间除了卫生站医护人员本身的一此原因外,关键还在于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作体制机制。最后,我们就不妨来听听记者与某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的一段对话。
(出录音)[社区医生:输液可能面临一个风险的问题;上门服务的话,我们这里医生就一个,我们这里医生如果一走开,如果再一来病人或者有其它急救的话,就不好处理了。记者:那你比如说,如果你们接到这个情况了,能不能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由卫生服务中心调配力量上门?社区医生:目前苏州这边站和中心之间没有隶属关系。记者:像你们这边我不讲个体户么,就是相当于个人承包的,利益方面还是各归各的对吗?社区医生:苏州这边全是这种情况,但是我的利益出发点比较高一点,它最好变成一种政府行为,这样的话人员调配上都好解决。我也希望能下去进居民家里看看有什么病情,这样才能把公益性的成分体现出来。现在这样的话,我感觉做的不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