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书店出现“站读帝”透射出的是社会的进步

来源: 成都商报

加入时间:2010-7-29 9:54:25    点击:605


正如媒体观察所见,广泛存在于书店中的站读现象越来越多元化,有钱的没钱的,一个人或者一家子,有的人为了阅读来这里,有的人为了享受阅读的氛围来这里,他们都通过有选择的阅读,最大程度地弥补自己的求知欲和不足。

世界杯捧热了“章鱼帝”,但“章鱼帝”最近也让位给了“站读帝”。名为“望不到爱情”的网友在微博上自我感叹:“哈,看了一下午,总算在新华书店把《藏地密码8》看完了!”一人站读不要紧,万人惊呼遭不住,有说“作家看了吐血而亡”,有说“出版社看了泪流满面”。“站读帝”其实早就存在,各种跟帖惊呼都只是一时的言语狂欢,倒是对“站读帝”难得的高调围观,其中深意值得国人玩味。

“站读帝”究竟什么时候得以在书店站稳脚跟,甚至这么明目张胆地炫耀自己的站读业绩,这个潜移默化的社会变迁和思想转型可能很难准确地找到历史分界点。我们可以清楚地记得,起码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书店里看书还不能算是一件放松的事,“站读帝”“坐读帝”们更多是以游走的姿态,忐忑不安地应对着书店工作人员们或明或暗的眼神责难。蹭书人和卖书人关系之紧张,恐怕蹭来的内容也都是囫囵的枣,阅读快感更会严重打折。

遥想当年,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环境先天不足,文化产品并不丰富,再加上这种缺乏快感的阅读,或许将很多游离于可读与不可读之间的潜在阅读者,就这样轻易地抛弃。再大胆联系当今“中国人不阅读”的文化断层忧思,一个民族的阅读断代,或许从当年书店的这种氛围就能看出一二。书本承载的价值,在经济压倒一切的社会发展路径中,更多关乎于书本背面的商业标签,而被忽略了其所转承的文化和人情冷暖。

由此,从最初的拒绝,到后来的容忍,到现在很多书店主动设置沙发、长凳和桌子,配上舒适的音乐,一系列人性化的措施彰显书店及社会对站读者态度的改观,也体现着他们对文化阅读的敬意和对销售方式的思考。

这确实不失为社会的一大进步。正如媒体观察所见,广泛存在于书店中的站读现象越来越多元化,有钱的没钱的,一个人或者一家子,有的人为了阅读来这里,有的人为了享受阅读的氛围来这里,他们都通过有选择的阅读,最大程度地弥补自己的求知欲和不足。此时的书店,很大程度上更像一个社会教育的载体;而这种公众场合的站读,有着比私人阅读更广泛的感召力和传染性。这或许才是很多人很多家长趋之若鹜的原因。

伟大的国家和民族,无不是热爱读书的国家和民族。如果一个城市可以有景观,那在街头、公园、书店里低头阅读的人们,必定是最美的风景———包括“站读帝”。(曾茜成都商报评论员)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