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是皖南一座古朴的小城。暮色苍茫之际,但见携着一江火红落霞的流水,闪动着微光,绕过小城缓缓地隐去;远望成群的白鹭在江面盘旋、啼鸣,在南岸那一片翡翠般的稻田和挂着金色果实的枇杷林衬映下,它们愈加显得洁白与活跃。
哦,这就是新安江的上游了!李白不是为此写过《清溪行》么?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我奔下堤岸,俯身掬一捧清凌凌的江水。
"咯咯咯",有笑声传来。我举目细看,发现不远的大柳树下,有几个杵衣姑娘正一下一下、不紧不慢地捶打石板蕉上的衣裳。不待我语,一位穿粉红色上衣的姑娘扭过脸,斜视着我问了一句:"你是从外地来的? "
"苏州,自费旅游的,请问这里有没有旅店。 "
她"扑哧"笑了笑,又马上抿住嘴,只顾低头拧着衣服,又向盆里一扔,甩甩双手说:"跟我来,我告诉你路。 "
姑娘走在前面,一手将衣盆夹在腰间,粉红色的上衣衬着两条齐腰的长辫。她不时地回过头,向我介绍古城的历史:三国时孙权的部将在此屯兵,这里始名屯溪,明朝时它是一个近百户的小村庄。清道光年间,"屯绿"逐渐成为名茶,开始大量在此集散并水运外销,到了民国初年它成为皖南的大商埠之一。 1929年,一场大火将老街焚毁,现在所见的是30年代重建后的风貌……我很奇怪一个乡村姑娘怎么知道这么多。她对我笑笑,清秀的眉目间很有一番深感自豪的意味。
沿江堤走了一阵子,过大石桥,转过弯,眼前蓦地跳出几户人家。粉墙黛瓦,只见竹林遮掩,半露半藏,屋前挺立着一棵棵石榴树,繁星般缀了满树的红榴花,一条石板小径弯曲着穿过竹林,路旁,三五株美人蕉亭亭玉立,有火红,有鹅黄。
"这是'农家乐'旅店,我们这里多着呢,挺舒适的,价格又便宜。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我们这里家家做起了旅游生意,人人成了业余导游……"姑娘边走边说,把我领进了农家乐旅店。
吃过晚饭,天已黑了。我却想悄悄掀开一角夜帷,将古城那些陌生的门户窥望。我悠闲地走在老街上,那里准藏有诗和梦。瞧,小巷深深,石板小路弯弯曲曲,两旁错错落落地排列着二、三层高的木楼,房檐探出很宽很宽。远远可以望见那些俯在自家窗上,一面打量下面的行人,一面与邻居闲聊的人们。你从下面走过,一抬头,没准就正好碰上一张和善的笑脸。木楼下层大都是杂货店,一些铺面已经打烊,三两个妇女坐着小板凳在木盆里洗衣服。灯火从那些条板缝间透射出来,一束束投在路面上,里面传出电视机、收音机和打麻将的种种声音,一缕淡淡的蚊香味在清凉的夜空中浮游着。慢慢地走,静静地想,你不由会发出微笑,会以怀念的心去回想自己居家过日子时所常有的情景。它们是那样琐碎、细微,但又无一不渗透着动人的温情。
清晨被鸟鸣声吵醒,起床后朝街市走去。大石桥上人流熙攘,都在争着去赶早市。几个姑娘从我身旁走过,哟,好香!我不禁脱口。
"要不要栀子花? "一个姑娘转身问道。哎呀,怎么会是她?!瞧,那清秀的眉目间马上浮起温柔的笑意。她和同伴都斜挎着一只竹篮,里面是白花花、水灵灵的栀子花朵儿。
"是卖吗? "我问。
"是的。 "她将竹篮向我面前一伸,脸却红了。好像想起了什么,又一歪头,斜视着我问:"你昨天晚上去老街转了没有?我们这里美不美? "
"美,真美! "
她笑了,笑得很甜。"我买几朵。"我说:"这花又纯洁,又美丽。 "
"不卖给你噢。 "她看我一眼,低头,又挑出几个花朵,放到我手里。"送给你吧,自家的花儿,希望你常来屯溪。 "我真想对她说点什么,可是,那粉红色的身影已经隐没在人丛中。
两天后,我依依不舍离开了古城。虽有一些邂逅相遇,匆匆来去的怅然,但却永远留给我一个美丽的梦。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梦见在青山环抱的盆谷间镶嵌着一颗蓝宝石。我知道,那就是屯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