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烙进生命记忆的滕王阁

■老九

加入时间:2010-6-21 9:37:57    点击:688


    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合称江南三大文化名楼,从出现的时间上来讲,我想,三兄弟中的大哥大约应该是滕王阁吧。三大名楼的出名,都是因为有了文化名人的不朽名篇,顺着名人的先后来排序,估计八九不离十的。黄鹤楼的出名是因为有了崔颢和李白,那是中唐;岳阳楼自然是因了范仲淹,时光已流逝到宋代;只有让滕王阁走进万千学子梦中的王勃,是初唐四杰,如此,老大就非赣江边的这座楼莫属。

    但王勃却是名人中出名最早的。“童子何知,恭逢盛饯”,一个少年才子的饭局当场即兴文章,让这个饭局的饭香菜香和酒香,绵延千百年,并还将久久地绵延下去。

    三十多年前,我还是个中学生,读到《滕王阁序》,便咽着口水赶到了南昌故郡的赣江边,想实地考察,不知天高地厚地要写这个着名文学故事的电影剧本。还自我打气,人家王勃不就是年少而无畏吗?咱凭什么不可仿王勃而写王勃?

    找到阁址,并没有见到高阁,只有几根水泥桩子,无声地站在水边,愣愣地迎接我这来自千里外的懵懂朝拜者。找人打听,得知高阁早就不存在了,现在正准备重建。适逢盛夏,江堤上的树叶被烈日曝晒得耷拉着,附近人家的几个光屁股小孩,在水泥桩旁游狗刨,后腿击水“不懂不懂”地溅起水花。有不知名的白色水鸟在黄水的赣江上徘徊。顺文章视角寻找,“南浦云”和“西山雨”不见踪迹。不远处的八一公路大桥横卧赣江,让我叹息,如果实地拍摄的话这桥将破坏画面,王勃时代哪来这样跑汽车的公路大桥啊?我叹,大桥与江水齐飞,本人共桩子一愣。

    而迫在眉睫的发愣,还由于干瘪的腰包。留下返程票款,若还想在江堤上留守三天,那么,每天只有三大毛供自己挥霍。夏天,江堤可露营,工地上的自来水可解渴,但一日三餐饱肚的就只能每顿一毛一碗的凉面了。赣江边来一戆人,戆人脾气发作无人能敌: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千里迢迢跑来,岂有立马打道回府的道理?即便饿,也是人生难得几回饿,拼了小命死守它三天,看它无钱能将我怎么样!不是有“穷快活”一说吗?咱就穷旅游一番也不错。

    第三日晚,终于是认命了,人家王勃能“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咱形只影单,只有自己犒劳自己一回。不远处有西瓜摊,摊中有切开的西瓜零卖,四指宽的一牙瓜,定价一毛,本人还是有能力消费一把的。别处的瓜,哪能与这里的瓜相提并论?从经纬定位,这里“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从时光溯源,这里有王勃笔端的墨香一缕,逾千年而愈醇厚,这牙瓜寻遍天下也无觅处啊。“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开心地米西了红的,再不舍地齿剔红后的白壁,不甜,却清芬慰腑,又解渴充饥,最后,这烙着产妇肚皮上一缕缕妊娠纹一样的瓜壳,嘎嘣作响,又磨磨蹭蹭地砺着我的喉壁,乖乖地填进了我的胃囊……

    走遍天下也难得一尝的好瓜啊!

    好多年后,我应聘,由于僧多粥少,聘方挠头皮面试出题,居然是要当场背诵《滕王阁序》,主考官振振有词:读中文的不能背诵这千古名篇,书是怎么读的?本人力拔头筹,摇头晃脑地快速背诵中,闻见一旁有人啧啧:呵呵,滚瓜烂熟。而我脑际飘过的清香却是一牙西瓜送来。这瓜可是无须火煮也能熟,结在藤蔓上,只需给其时间,自然而然地就熟了,就甜了。就悬吊在生命记忆中,圆硕美妙如日如月了。

    再一次看到真的滕王阁,是人到中年后,从苏州绕道南昌返鄂,中途专门去看过这座名楼。很远很远,就看到一楼的大门两旁对联,是毛体书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问导游,是集字吗?对方摇头,说是老人家兴致来了专门题写。我没有看到资料记载,但从书写的章法,还有老人家的诗人气质,我相信是专门题写的。

    拾级登楼,浮想联翩。我想到,上海诗人季振邦到滕王阁时,写了一首《那只孤鹜》的小诗,极有味道,理解这座名楼其实是活在天下读书人的心中的。已故北京作家刘绍棠给王勃改名了,叫他为“王四句”。两句是“海内知己”句,还有两句就是这“落霞孤鹜”句了。他的改名没有丝毫的不恭。他是强调作家要有精品意识,许多人着作等身,但时光能记下的却是零,王勃有了四句,足以垂名青史。

    但更多的芸芸众生,是一句也没有的,一字也留不下的,那就好好地仰慕前贤吧,好好地消费美好吧,如今,还让我像当年那样狂热旅游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那样的西瓜,今生也不可能再品尝到了。但我毕竟曾经过,摸摸生命记忆中的烙印,也可暧昧地莞尔一番,不亦快哉。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