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多井。吴地水乡泽国,地浅水多,所谓掘地三尺即见水,饮水家家都有井。考古资料记述,六千年前吴地就发掘出了水井,说明苏州早就有人类生存,且会挖井来方便生活。
旧时苏州井逾千上万,密布苏城内外。我居住过的几处老屋,里面就都有井,有的还不止一口。所以我对井特别有感情。母亲在洗衣时,我就常在旁帮着吊井水。幼时有大人唬我说,井里有井泉童子,是不小心跌进井里淹死的孩子变的,如果往井里扔杂物、撒尿啥的,井泉童子就会来惩罚他。老人们也常告诫小孩不要去井边玩耍甚至张望,说是会把你吃掉。这使我好一段时期对井保持着恐惧感。其实他们也是好心,一是为了孩子的安全,二是为了井水的清洁。
作为人类生命的重要水源地,古人对水井充满崇拜,每年要加以祭祀。苏州在除夕就有封井、祭祀井泉童子的习俗。顾禄的《清嘉录》记:苏州一带“置井泉童子马于竹筛内,祀以糕果茶酒,庋井栏上掩之,谓之封井。至新正三日或五日,焚送神马”。上世纪五十年代住桃花坞时,依稀记得在大年初一,房东会在井上搁上竹匾,里面放上糕点果品等祭品,匾中还要放入井泉童子骑马的纸像,祭祀过后要连井口带祭品一起封上,让辛苦了一年的水井休息几天。而在腊月三十日,房东会提前关照大家,多吊好些井水,备好够三天能用的,井要到初三或初五才打开。开井那天,还要先焚送井泉童子神像,再可开井取水。此时住户们纷纷以井水拭目,说是这样可使眼睛不易昏花。
井神童子的形象,多见于文人笔下。南宋许棐《责井文》写到,天旱井竭,井的主人便对着井口大加责难。之后,梦到了井神童子:“见童子蓬头土面,焦唇燥吻,喁喁而告曰:吾井神也。 ”这里的井神形象,是“蓬头土面,焦唇燥吻”,一副遭受干旱之苦且忍辱负重的样子。文题为责井,实则是设身处地,为井神童子代言苦衷。清代袁枚的《子不语》,也讲到了井泉童子:“苏州缪孝廉涣,余年家子也。其儿喜官,年十二,性顽劣。与群儿戏,溲于井中。是夜得疾,呼为井泉童子所控,府城隍批责二十板。旦起视之,两臀青矣。疾小痊,超三日,复剧,又呼曰:井泉童子嫌城隍神徇同乡情面,罪大罚小,故又控于司路神。神云:此儿污人食井,罪与蛊毒同科,应取其命。是夕遂卒。 ”这里的井泉童子,不仅负责井的水量,还负责井的水质保护。有个顽劣之童向城隍控告,城隍判为责打二十板。井泉童子认为量刑过轻,出于守土有责的责任心,又向司路之神控告,将污井者判了死刑。
提这些故事,只为说明护井爱水的重要。因为水的问题,一直是决定城市生存与发展命脉的大事。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漫长岁月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传承数千年的民俗。随着时代发展,习俗也在不断地演化,许多习俗事象逐渐消失了,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我们建设新城市、新文明仍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