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细雨,柔柔的,飘过水乡的东进桥。踏上“春来茶馆”的小茶楼,轻轻地游走在浩浩荡荡的芦苇叶间……
这片潮湿了的热土地,被英雄的鲜血染红过。江南雨是有灵性的,因为在雨中,潮湿了的追思和缅怀,会自然爬上心头。那是1939年,陈毅领导的新四军冲破重重阻力,拉开了东进的序曲。叶飞率六团来到阳澄湖畔,古老的水乡唱响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抗日战歌。一块水网地区的红色根据地从此建立。
当地人说这里原名叫横泾,上世纪80年代叫芦荡乡,1992年改名为沙家浜镇。地名的改变,一次又一次强化了后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细雨中的沙家浜展示着当年的红色历程,迎面的照壁成了游客们缅怀的指南。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的题词,在雨中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为打开东路抗战的局面,战争的残酷可想而知,可新“江抗”从36名伤病员发展到拥有4600名将士的新四军六师十八旅,芦苇荡中的火种就是这样燎原的!
走在东进桥上,纤纤雨丝抚洗,让尘封的往事渐渐清晰。桥宽7.7米,长39米,有36块石栏,就桥本身与其它景区的桥也许没有什么不同,然而,透过这一串抽象的数字浮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水墨画长卷:几名伤病员,几艘小船,神出鬼没地在颇像梁山泊的芦苇荡里……那是因为“七七芦沟桥事变”,斗争尖锐复杂,东进就是为了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展开进一步向敌后挺进的战略。一片白云、几支芦苇、一爿茶馆、一叶小舟,是刻在桥栏上的守望,小桥上满满的水乡情连带着丰厚的内涵。行走桥上,心境如桥下的春水,波光潋滟;对岸,灰白墨的阁楼绰影临河而起,桃花点点而生动。我走过看过很多桥,留在记忆中的不多,东进桥是最清晰的一座。
《沙家浜》中的唱词一路陪伴着,在抗战纪念馆里,走了一阵又一阵。从一张张老照片、页面泛黄的《东进报》,到“人”字形蓑衣、“春来”茶壶,这些历史曾经的洒落,成了生命的永驻。旧物的沉香,让来到这里的我了解了革命前辈们的战斗故事,也让自己走进了这些故事里。虽然面对的是有着精良装备的日本军队,可我们的共产党员、革命志士、党领导的地方武装力量在鱼水情深中创造了英勇的业绩。根据地人民在抗日烽火中空前觉醒,而中华优秀儿女也在战争中成长成熟起来,他们就像阳澄湖畔的一缕缕朝霞,汇聚成“芦荡火种,鱼水情深”——永远的沙家浜民族精神。战争离我们已经久远,但这种精神至今仍在发扬光大。
芦苇,2500多亩的芦苇荡,在战争年代构成了战斗的天然屏障。乘上摇橹船,穿行青纱帐,摇橹的大嫂说:“这里没有人带路是进不去,就是进去了也出不来”。她应邀唱起了《沙家浜》选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一路上白鹭苍鹭,翩翩飞舞,“嘎嘎”“咕噜”,传递着大自然的和谐音符,与歌声交织在一起。遥想当年,《江南》半月刊、《东进报》就是从芦苇荡里传出它的墨香的,而后方医院就设在这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水乡的文明和革命的成功,就是用这小小的船只划出来的。我愿意看摇橹船,听一次次拨划的欢快水声。
遇着一行小学生,嬉戏笑闹,令人羡慕,无忧无虑的年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不是刚读完“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就踏上旅程的吧?
重访沙家浜,找寻逝去的红色岁月。建党90年了,我们该如何牢记历史、面向未来?回望东进桥,水乡的小桥在春色中显得更加深远;回味石雕群,石头的钢性在柔情江南更显坚定!雨早已停止,沙家浜的小船荡在春天的阳澄湖上,沙家浜的歌声澎湃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