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球人口将突破70亿大关,而中国人口结构也将面临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进程。在复旦大学日前举办的“生产性老龄化:在亚洲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和积极参与的老龄社会”学术研讨会上,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任远教授建议,在老龄化背景下,上海要改变“只养老不用老”的现状。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有人对中国未来老龄化趋势颇为担忧,但任远教授认为,需要用“生产性老龄社会”观点改变对老龄社会的悲观态度。老年人口不应被片面看成社会的负担,而是具有生产性的重要资源。任远指出,生产性老龄社会具有三个基本支柱:一是参与,即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健康,即保证更加健康的老年生活是促进老年人口发挥更大经济社会贡献的前提;三是社会政策,即需要完善推动生产性老龄社会的社会政策和制度体系。
任远介绍说,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近2亿,到2030年老年人数量会超过4亿,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问题将日益严重。在日本60~65岁的男性中有80%参加经济活动就业,65~70岁的男性中这一比例仍超过50%,而中国目前60~65岁的男性就业率不到20%。未来的中国,由于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延迟退休、提高退休年龄是保障劳动力资源的必然选择。
建议倡导“社会就业”
任远认为,老年人也有就业需求,提倡建设“生产性老龄社会”,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老年人的自我价值。目前,中国人实际的平均退休年龄还不到60岁,许多健康程度完全能够胜任继续工作的老人赋闲在家。任教授认为,到2020年,要保持中国近10亿的有效劳动力总量,就必须改变目前“只养老不用老”的现状,让老年人重新“就业”。
任远教授强调,老年人“就业”不仅仅指经济就业,也包括社会就业。任教授认为应该大力开拓社会空间,发展更多的适合老年人参与的社会组织实现就业,比如各类的公益协会、社区组织。即使是让老年人在社区里教孩子们写书法,也是老年人生产性就业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