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今天,到底该如何提倡“孝道”
来源:文汇报
加入时间:2011-11-21 10:05:17 点击:971
一切的道德实践包括孝道的讲求,从来至大至简,更至难而至易,是根本无需用这么大的阵仗、作大费周章的宣扬的。尤其对孩子,有时成人的示范与环境的濡染,就能使其点滴关心,这一点已为许多模范少年的孝行所证明
中国伦理学会日前启动一项道德工程,拟用5年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名“中华小孝子”。不意计划一出,即招来质疑。有人称这是在宣扬对权威的服从,是早已过时的旧式教育;有人则怀疑其实际成效,并担心会沦为圈钱游戏。
“孝道”当作两面观
孝,是中国人最看重的道德之一。受宗法意识影响,古代中国人普遍对血缘关系十分关切,由此造成整个社会家族伦理发达,孝亲观念深入人心。这种亲情的浓稠及由此带来的伦序安定与人性醇良,曾让许多异文化的“闯入者”钦羡不已。以后随着社会变迁,孝道几经沉浮。之所以今天再度被唤起,与转型期人际关系日渐为组织分工、角色互动所代替,带连着伦际关系也日渐为权利义务、等价交换所遮蔽的严峻现实有很大关系。尤其后者所演化成的亲情寡淡与亲子失和,种种不可思议的忤逆不孝,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让社会饱尝传统被撕裂的痛感。
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不指出,与其他传统道德一样,植基于农耕文明的孝道,在让人有以慎终追远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不能兼容于后起文明的地方。比如,它要人随侍在侧,顺而无违;为亲留后,显扬亲名;并且个人的身体发肤都须从恩受于亲的角度,不敢有任何毁伤……如此苛严的要求,就不易在商业文明的环境中施行,更不要说此后演绎出的哭竹卧冰、割股尝秽等种种越情的孝道提倡了。至于根据“家国同构”的观念,将伦际层面的祖先崇拜推展至人际层面的威权崇拜,用“以孝事君则忠”来消减人的独立人格、自由意志,更不能为崇尚个体自觉的现代文明所接受。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主张在全社会普遍关注道德重建的今天,应特别注意剔除孝道中的糟粕,将其合理的精华与新的道德规范相融合。倘若仅仅空泛地宣扬“孝道”,不加界定地标榜“孝子”,而不能在全面掌握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抽引出传统孝文化所蕴含的积极元素,使其既保持住自己的特质,又经得起全球化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的考校,我们终将不能达成传承与发扬传统孝道的目的。
“惟其解放,所以相亲”
而要做到这一点,能否将传统孝道与人的基本人性相衔接,尤为重要。所谓基本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它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的行为与方向,既包含人之为人的一切欲求,有无需掩饰的自利的一面,又体现为人所秉持的崇善爱美等一系列的情感取向与认知态度,有合符道义的另一面。如何使孝道的讲究最大程度地体贴这种基本人性,回应人之常情,做到既不刻意苦求,又不任意毁弃,让人在体会这种人性是人对自我最深切的肯定的同时,有以产生行孝不是负担甚至不是责任的真切认知,由此,由暗领默受而感到乐行必行,从而时时处处,注意在生活中习得,在参与中扩充,在环境中熏陶,在日常中体现,并由孝知的体认与孝感的培养,导引出浓厚的孝意,落实为具体的孝行,这才是践行孝道的要义与关键。
此外,亲子间是否平等,是否有基于平等的爱,也很可见出孝对这种基本人性的顺应与尊重。尤其现代社会,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很强烈,所以常常是这样,只有当符合基本人性的平等与爱在,孝才有所附丽,那个奉孝之人也才有可能在“事亲以礼”的同时,做到“娱亲以道”并“谏亲以理”。此外任何东西,即使是天经地义的恩威与名分,都不足以勾连其感情。此所以,西人有“父母之恩止于送我出世”的谚语,中国的哲人也有“我要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的表白。他们着眼的都不是亲子间的“私恩”,而是彼此平等与尊重。正是这种尊重发出的爱,让他们从不要求孩子“出必告,反必面”,更不要说“冬温夏清,昏定晨省”。放其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就是他们的选择。对此,传统的家长主义者可能不会明白,恰恰是这种无私的放手,反而成就了孩子无尽的孝念,此即鲁迅所说的“惟其解放,所以相亲”。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孝道的体知,有时正不基于孩子,反系于成人。
苦情的作伪并不足取
回到孝子培养工程,我们想说,一切的道德实践包括孝道的讲求,从来至大至简,更至难而至易,是根本无需用这么大的阵仗、作大费周章的宣扬的。尤其对孩子,有时成人的示范与环境的濡染,就能使其点滴关心,这一点已为许多模范少年的孝行所证明。他们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病废的父母,何曾接受过一天培训?所以,要让孝的培养实知实行,并收到实功实效,超越繁缛的礼仪宣教,作更扎实的日常努力更加重要。现在,主事者提出要对孩子作100天“礼仪教育”,通过考试后再培训3年才授予“称号”,不知这个教育包含哪些内容、依据哪些经典,又是否与当下的生活及上述基本人性相衔接?如此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仅培养不出真正的孝子,相反,有赶工的心态,必有政绩剪彩,最后会滋长苦情的作伪与刻意的愚孝,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还是鲁迅,他的洞见揭得开种种貌似堂皇的肤伪:“中国的旧学说旧手段,实在从古以来,并无良效,无非使坏人增长些虚伪,好人无端的多受些人我都无利益的苦痛罢了。”但眼下的现实是,我们还担心这样的工程是否会让好人也增长出虚伪。这或许是他老人家所不曾料到的。(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