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毛泽东和苏州的故事:1955年曾亲临(图)

来源:苏州日报

加入时间:2013-12-26 9:45:55    点击:256



  

  □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苏州,一座让世界读了2500余年的历史古城,一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江南名城。古往今来,这里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赞美苏州的不朽诗篇和璀璨华章。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承载了领袖们对建设美好苏州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

  时光荏苒,春去冬来。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毛泽东与苏州,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历史记录仍然深深地铭记人们的心里,岁月倥偬,却永远冲不淡苏州人民对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深情怀念。

  沙洲情缘

  1926年 文章提及沙洲农民革命

  1958年 关注沙洲抗洪救灾工作

  毛泽东与苏州的不解之缘,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1926年秋天,33岁的毛泽东从广州来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1月25日,他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第l79期上,署名“润之”发表了《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对当时指导各地农民运动,特别是江苏和浙江两省农民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写道:“江阴东乡有一名叫沙洲的地方,亦有农民反对地主的事,此地主苛例为交上期租,江苏人所谓寅交卯种,是一件于农民经济上很痛苦的事。现在农民要求种出还租,正在那里奋斗。”

  毛泽东文中提到的“沙洲”即今天的张家港市。自唐武德九年(626年)直至民国,该区域内均未置县,分属江阴、常熟两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关注地属江阴的沙洲。毛泽东写作《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 这篇文章的材料来源之一是他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江浙学员提供的相关资料。1925年9月,毛泽东从湖南到达广州,此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10月,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1926年3月,他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创办于1924年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目的是“养成农民运动人才,使之担负各处地方实际的农民运动工作”。此前已有五届毕业生。毛泽东接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筹备,于1926年5月15日正式开课。这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开设25门课程,其中关于农民运动的课程占8门,毛泽东亲自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课程,其中“中国农民问题”是所有课程中授课时间最多的。当年参加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王首道回忆说,毛泽东在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来自20个省区300多名同志为对象,作了许多关于农民问题方面的有重要意义的调查研究工作。

  其中江苏籍学员有:杭果人、安友石、孙选(即孙逊群)、张连生、陈景福、李新民、翁明哲、陆铁强、俞甫才、郭乐山等10人。其中孙逊群是江阴沙洲境内第一位共产党员、中共江阴支部第一任书记。孙逊群受中共上海区委派遣,赴广州参加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就在这次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班上,孙逊群向毛泽东反映了江阴沙洲地区的农民在官僚军阀和地主的双重盘剥下、挣扎在饥饿线上的悲惨情景,汇报了江阴、沙洲一带农民罢租抗粮的斗争以及惨遭镇压的情况,并呈上了1926年3月16日写的《江阴县报告关于江阴之政治、农民、工人教育及学生状况》。毛泽东很珍视这些调查材料。1926年11月,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制定了《目前农运计划》,强调江苏也应当像广东那样“应以相当的力量去做”农运工作,并将江阴、无锡等县列为农民运动重点县之一。

  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结束后,学员们立即分赴各地,直接投身农民运动,成为农运骨干。在《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 一文中提到了江浙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9个市县,即江苏的崇明、江阴、丹阳、无锡、青浦、泰兴、泰县、徐州及浙江的慈溪。

  在毛泽东的关注和指导下,沙洲地区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终于形成燎原之势。像急风暴雨般迅猛兴起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l927年11月至l928年3月,沙洲的后塍、杨舍、塘桥、占文桥、店岸等地连续爆发8次农民武装暴动,参加暴动的农民达1万多人,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统治,声势之大威震大江南北。

  新中国成立后,沙洲仍分属江阴、常熟两县。毛泽东第二次关注地属常熟的沙洲是1958年。9月20日,毛泽东在张治中、罗瑞卿、曾希圣陪同下来南京视察。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到中山陵毛泽东下榻的地方汇报工作,在谈话进行过程中,毛泽东关切地询问1949年常熟闹水灾的事。当毛泽东知道陪同江渭清的省委副秘书长韩培信时任常熟县副县长时,就要他谈谈当时水灾的情况以及救灾工作是如何做的。

  1949年7月,常熟沿江地区,尤其是沙洲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飓风和大潮、暴雨的猛烈袭击,造成重大损失。据统计,被淹农田729866亩,倒塌房屋9032间,受灾群众达3.5万余人,其余损失难以统计。这么一次巨大灾难,无疑是对新生人民政权的严峻考验。为了保证社会安定、政权稳定,县委、县政府迅速采取多种办法开展救灾工作,由于组织工作与救灾措施得力,群众情绪很快得到稳定。

  听了韩培信的汇报,毛泽东为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而难过,随后,他说:“看来还是要筑圩筑坝,搞好水利建设,才能有备无患”,并作出了兴修水利、筑圩筑坝的重要指示。沙洲人民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殷切期望和嘱托。而今沿江地区的江堤、港堤、圩堤均已建成高标准堤防,在抗洪防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谆谆嘱托

  1953年 专列上指导苏州工作,话题涉及恢复生产、群众生活、古城保护、街道工作、银行储蓄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3年光辉的历程,在中国的大地上洒满春天的阳光,处处充满生机和希望。毛泽东在1951年2月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中国长期发展战略。从1950年至1952年“三年准备”的任务实现后,1953年是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第一年。

  1953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二,毛泽东离开北京,乘专列沿京汉线南下。这是毛泽东进北京城后第二次外出视察工作。16日深夜,毛泽东乘专列来到武汉。19日中午,乘“长江号”军舰顺流而下,在九江换乘“洛阳号”军舰,20日来到安庆,21日到南京。

  2月24日清晨,苏州市委书记刘中和市长李芸华接到通知,要他们即赴南京到江苏省委去。李芸华回忆说:我们到省委后,省委负责同志说“毛主席要见见你们,了解苏州市的情况”。这天傍晚,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南京下关火车站登上了主席乘坐的专列。主席微笑着跟我们握手,看到主席随和的仪态,我们拘束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了下来。

  列车缓缓启动向北开进,窗外掠过早春萌动的原野。江南二月还有些寒冷,但在专列上毛泽东的工作室里却是春意融融。毛泽东和刘中、李芸华围着一个小方桌坐了下来。毛泽东说,叫你们来,是想了解苏州市的一些情况。苏州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着名的城市,苏州的手工业是很发达的,你们苏州的苏笛、苏锣,还有苏绣、丝绸、戏装等都颇有名气,这些都是面向全国的,恢复生产对全国其他地方有影响,要抓紧生产的恢复工作。

  毛泽东还关切地询问,现在苏州群众的生活怎么样啊?在听取了苏州手工业生产的恢复情况汇报后,毛泽东接着说,苏州的大工业很少,还是一个消费性城市,现在苏州有42万人口,吃饭的人很多。光车夫、保姆、茶房等等就不少,苏州解放后,这些行业都清淡了,所以一部分人生活很困难。要抓好生产的恢复发展工作,还要抓好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有苏州的园林工作等也要抓好,要逐步解决好群众的生活问题,注意向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方向引导。

  毛泽东对苏州古城建设十分关心,他说:苏州的文化水平很高,你们苏州历史上还出过许多状元哪!仅明清两个朝代,苏州就大约出了20个状元。苏州的古迹、历史文物都很丰富,苏州的城墙怎么办哪?你们是怎么想的,方针、政策是什么?这些要注意保护。刘中和李芸华汇报说,这个问题我们议论过,总的是城墙要拆掉一些,但要保存有保留价值的部分。比如保留和保护在建筑学上、在观赏方面有价值的和有纪念意义的部分。

  毛泽东又问李芸华,你们街道工作做得怎么样啊?现在街道当中各种人都有,那可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啊!要作些调查研究,把有才能的人都动员起来,发挥他们的才能,为经济建设服务。你这个市长的家可不大好当啊!特别是苏州这个地方,搞好街道工作非常重要。武汉的街道工作做得就不错,街道是宣传执行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不是一部分人的生活很困难吗?对他们要救济,组织他们自力更生、生产自救。还有社会治安、爱国卫生运动、调解群众之间的关系等等工作,街道都要去做。

  毛泽东接着说,今天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要发展生产,搞经济建设,不是需要资金吗?要多方筹集资金,把闲散的资金都吸收起来。现在群众在银行的存钱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李芸华说,最近群众在银行储蓄有下降的趋势。上级银行变更规定,有对群众储蓄不够方便的地方,影响着储蓄款的吸收。主席说,这不好吧!说着把这件事记在了本子上。李芸华回忆说,此后不久,银行储蓄工作得到了改进,到当年四月份银行储蓄存款就开始上升了。

  火车在奔驰,车外灯光一闪即逝。谈话结束了,毛泽东说,今天晚饭我请客。晚饭仍是三个人围着原来的一个小方台子,四样普通的菜,每人一碗红豆米饭、一盘馒头、一小杯葡萄酒。吃饭当中,毛泽东还说,现在群众生活还很苦,我们要认真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晚饭后,专列到达徐州,毛泽东伸出温暖的手与刘中和李芸华握手告别。

问政苏州

  1955年 亲临苏州调研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与地方干部拉家常

  从1955年7月至10月,毛泽东紧紧抓住把农业合作化作为推进和带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一个中心环节。10月4日至11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10月29日,毛泽东邀集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座谈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11月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乘专列南下,5日到达杭州。他一路调查了解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等情况,这次视察的主要成果是在杭州和天津分别同十四个省、自治区党委书记共同商定了《农业十七条》。这是第一个全面规划我国农业发展远景的蓝图,内容包括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卫生教育、文化设施以及道路建设等等。

  在毛泽东这次南下紧张的调查工作行程时刻表中,有这样一段记录:“11月4日,12时47分到苏州,与上海局书记柯庆施、上海市副市长许建国,苏州地委书记、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市长谈话,下午2时30分结束。”其中,接受毛泽东调研问政的是苏州地委书记孙加诺、副书记刘铁珊,苏州市委书记吴仲邨,当时,苏州市长李芸华正好奉调北京学习一年,惠廉以副市长代理市长之职参加了这次谈话。非常巧合的是,接受这次调研问政的四个人中,刘铁珊和惠廉是一对夫妇,这在当时全国的地市干部中,是极少的个例。

  毛泽东亲临苏州,这个消息事先谁也不知道,一切都在极严格的保密情况下进行的。惠廉回忆说,我们直到被引领上了火车专列,才惊讶地获知,来苏州的中央领导人,正是毛主席!毛主席在党内党外和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都非常高,能亲眼见到毛主席,是非常大的荣誉,更何况直接与毛主席对话了。大家都又是惊喜、又有点紧张。惊喜的是能够与曾带领指挥大家经过了漫长的战争、建立了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这样近距离,紧张的是要怎样准确、清晰、全面、扼要地向毛主席汇报苏州的情况才好。

  在专列车厢会议室里,摆着一张铺了白色台布的长方形桌子,围桌坐着毛泽东、吴仲邨、惠廉、刘铁珊、孙加诺。柯庆施向毛泽东一一介绍苏州四位同志的姓名和职务的时候,毛泽东拿着铅笔一个个问清楚,记录在本子上。毛泽东看出大家有点紧张时,就亲切询问大家的籍贯,谈话从拉家常开始。当刘铁珊说到自已是湖南郴州人时,毛泽东笑着说,噢,听口音你就是我的同乡。

  惠廉回忆说,当介绍到我的时候,毛主席问我什么地方人,我说是灌云县人。毛主席听了以后,说你是灌云人,有个孙行者和你同乡,你知道吗?我当时一时未辨出毛主席的湘潭口音,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人,有点迟疑,他又连说两遍孙行者,我仍未回答,他又拖长音调说,孙行者、孙猴子。这时我们理解了,在座的人不约而同都哈哈大笑起来,毛主席也慈祥地笑了。这一下我们紧张的心情开始松下来。

  接着,毛泽东就用提问的方式,向他们了解苏州的城乡情况,并听取了苏州有关农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造情况的工作汇报。

  关于苏州农业合作化情况,在毛泽东这次来苏州调研之前,苏州地委已上报了两年合作化的试点结果。1954年冬,苏州地委在昆山县茜墩区(今千灯镇)西宿乡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1月,该乡13个建社两年的初级社合并成1个高级社,据此,苏州地委和昆山县委联合写出《这个乡两年就合作化了》 的总结材料,向上级报送。该材料后被收入由毛泽东亲自编辑审定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泽东为昆山的总结材料加了一段近600字的按语,对处在“晚解放区”的昆山西宿乡农民自觉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三年而是两年就合作化、走到许多老解放区的前面去了,表示极大的赞赏和充分的肯定。那句着名的“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即出于此按语。

  谈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着,毛泽东不时地提出各种问题,他询问苏州市的历史情况,再一次谈到二千五百年的苏州古城建设,吴仲邨都一一作了回答。

  在谈到苏州市正在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开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分管统战工作的代市长惠廉,针对苏州市资本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性方面,向毛泽东做了总结汇报。毛泽东听了一条一条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毛泽东对惠廉的汇报很满意,夸奖说:“很好,很好!你们可以好好干下去嘛!”

  事隔一年多后的1956年12月7日,毛泽东在《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中谈到苏州市对资改造情况时说:“苏州的一位女副市长,她先讲工商界有四条优点,再说缺点,先鼓励后批评,又鼓励又批评,很好。”

  毛泽东对苏州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关心和指导,给苏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毛泽东这次南巡苏州调研之后,从中央形成的多项决策中,都可以看到苏州的元素。

  汇报结束后,专列缓缓启动,毛泽东站在车厢里与苏州的同志们挥手告别。

    情深意长

  1962年 单独接见苏州文人周瘦鹃,亲自为其点燃纸烟

  1964年 为京剧 《沙家浜》亲定剧名

  毛泽东与苏州的历史渊源、对苏州人民真挚深厚的情意还有很多故事,至今说起来依然振奋人心:

  1957年,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与顾文霞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此后,苏绣大师顾文霞的刺绣作品多次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总统尼克松等外国元首,苏州双面绣的绝活,成为沟通东方和西方友谊的桥梁。

  1958年,23岁的青年演员赵开生用苏州弹词的曲调为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创作了传世经典的弹词开篇,用苏州评弹江南雅音的婉转,抑扬顿挫的音调,优美儒雅的音律,唱响了一曲清丽动人又深沉炽热的《蝶恋花》。

  1962年4月,毛泽东在北京单独接见苏州着名文人和盆景园艺家周瘦鹃先生,亲自为周瘦鹃点燃纸烟,鼓励周瘦鹃多创作作品,他对周瘦鹃说:“我等着看你的文章哟!”为纪念这次会见,周瘦鹃把毛主席赠他的中华牌香烟留了半段,缚上红线,放在玻璃盒中珍藏,成为爱莲堂内最引人注意的陈列品。

  1964年,毛泽东在观看京剧《芦荡火种》后,与剧团的编导和演职人员座谈,提出了修改意见,并亲定剧名为《沙家浜》。当年从阳澄湖畔芦苇荡中成长起来的新四军部队,如今,已成为人民解放军行列里的雄师劲旅。

  百年的更迭,千年的交替。历史行过风云激荡的20世纪,伟人的步履虽已渐行渐远,但今风古韵的苏州仍在前行。上世纪80年代初,小康思想在苏州印证升华;90年代初,改革开放在苏州迈开大步; 新世纪初,“两个率先”在苏州全面实践。历史选择了苏州,苏州也成就了历史的辉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活跃、最成功的板块之一,苏州已经实现了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勇立潮头、敢闯敢干的苏州人,形成并弘扬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当前,继往开来的苏州人正为推进“两个率先”,建设富庶、幸福和美丽的锦绣新苏州而努力。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