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祭祖要备16道菜 告诉你苏州人过清明有多讲究

来源:名城新闻网

加入时间:2014-4-4 8:56:51    点击:631


清明

如今的苏州民俗博物馆,前身则是贝氏祠堂。

  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最能体现一地历史文化传承的节日。曾经,苏州人的祭祀就有很多讲究,有些细节甚至是苏州所特有的。比如,猜猜祭祀时要备多少道菜?你是不是只想到了青团子?那就听民俗专家给你讲讲吧。

  “吴俗重祭,每临清明日,人无贫富,皆祭其先。”苏州博物馆研究员、民俗专家沈建东表说,悼念已逝的亲人,慎终追远,传承吴文化的苏州历来十分重视清明祭祖。她介绍,苏州旧时在清明祭祖上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种是墓祭,另一种则是在祠堂祭祀祖先。

  其中, 墓祭也被称作“扫墓”或“上坟”,这一祭祖活动自秦朝开始,唐朝盛行,延续至今。沈建东表示,在祭品上,大部分都按传统得到很好的保留。据《清嘉录》记载,老苏州的传统祭品包括了青团子、焐熟藕,也供以酱汁肉、红烧鳊鱼、素菜、水果等,如今老百姓则有的在此基础上,还会按照逝者生前喜好,增加一二。祭品种类一般没有严格控制,而在数量上,则一般要是双数。

  在准备相应的祭品外,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民俗专家戈春源介绍,古时苏城百姓扫墓有两大特色。“一是方面是出行,举家携带祭品、纸锭等,摇橹乘船前往,这是古代苏州水路并行的交通格局所造成的特有景象,其次,在献祭品、坟包添土、除草一系列祭扫内容上,老百姓会在坟头挂一串纸钱,俗称挂墓。”他表示,这一风俗是苏州所特有老传统,如今在东西山、越溪等地区的村民在祭扫亲人土坟时,还有一些保留。

  而墓祭人员上也有一些讲究。坟主后裔如在外地回不来,古时候就要采取向故乡方向“遥祭”的方式进行。落葬一年内的新坟,新婚夫妇则一定要到场,称为“上花坟”,表示让新媳妇知道祖先的墓葬所在地和墓葬情况。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