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束午后的游览,导游小项告诉我们,今晚宿在乌石村。稍稍停顿,又笑眯眯地卖起关子,吊大家胃口:"知道广西的巴马吗?乌石村就是浙江的巴马!""哦,是吗?"这一说,满车人都来了精神,谁都知道,巴马是着名的长寿之乡啊!
沿着崎岖的山路,大巴七弯八拐地又爬行了十多分钟,一个有上百座风格各异的农家小楼组成的别墅群出现在我们面前。小楼女主人已在车前等候我们,伸出双手帮助提拿行李。"不是说住乌石村吗, 乌石村在哪?"女主人乐了:"这就是乌石村呀。不过,这是新村,老村就在后面,如今只有恋旧的老人还住在那,年青人都搬出来了,你们有兴趣,可抓紧时间去看看,别忘了回来吃晚饭哦!"
是的,方才导游还介绍说,磐安尖头镇海拔600多米,乌石村就坐落在这高高的山顶上,是国家级文明村,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金华市魅力村庄。
隔着一条山路,我们终于看到了这远近闻名的乌石老村,一个由几百座黑墙头黑瓦片老屋组成的村落。也许是新春节日期间吧,人们正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也许是当地古老的传统习俗吧,需要展示老屋优雅整洁的环境,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挂着一串又一串的古色古香大红灯笼,山风吹过,灯笼轻摆,黑红互映,相得益彰,乌石老村顿时显得鲜活明亮起来。
几位一旁端坐晒着太阳的白发老人看见我们,主动打着招呼。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与我们交谈,说这里的房子是用2亿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黑色玄武岩石块砌成的,所以叫乌石村。不仅如此,山里人还用这些乌石铺路,筑堤,垒梯田,修水库。因此,黑巷,黑屋,黑路,黑墙就成了乌石老村的最大特色。老村建村已有1100多年,村内老屋全部为明清年代的古老建筑,由于坐落在海拔1200多米的深山老林里,村里古老建筑和周边自然环境全部幸免于历次战祸和动乱,成为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乌石古村落。如今全村现有280多户,800余人,80岁以上的健康老人已超百人,我们问:"老阿爹,您今年?""哦,今年,有92了"老人眼不花,耳不聋,手脚灵活,挺直腰板继续与我们交流。"还有2个百岁老哥呢,就住在后面,跟他们相比,我是小弟!" 老人又补充了一句,话说得那么坦然和自豪。
我们继续在村里好奇地走着看着,发现村里老屋的建筑风格也明显不同于江南水乡,一般屋宇坐北朝南,且有二进,或有三进。而这里屋宇却坐西朝东,只有一进,一排四开间,甚至五开间,六开间。这是为什么呢?仔细察看地形,终于开窍。原来,乌石村南面地势稍高,挡住了太阳,而东面平坦宽阔,阳光充足,空气清新,乌石村山坡陡峭,地基宽度略显窄小,就只能垒出这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的一进住房。看来,在这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高山上生活,乌石村的先人已经为后辈的健康长寿设计、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独特住所。
乌石村也是金华市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在村口,我们看到一棵香榧树,树龄了得,500多年,是村里名副其实的古树王。如今依旧开花挂果,每年仍可为主人带来上千元收入,只是树干已经倾斜,主人痛爱地在一旁为它搭了个木头支架,让它安卧静养。有人愿出大价钱买下挖走,被主人一口断绝: "简直扯谈,这是古树,是我们全村人的骄傲,经得起你这样折腾吗?"村后一块山坡地是浙江省省直机关世纪植树林,林里树木郁郁葱葱,树叶密密层层。岔路旁耸立着3棵香枫树,树龄百年,树干粗壮,一人无法搂抱。不远处,还有一棵更老的古树,也是香枫,300年的树龄。古老的香枫前后一字排列,像缓缓行走在原野上的老者,谈笑自若地注视着这古老村落几百年的沧桑变化。
天色渐暗,走出古村,回头望去,老屋所有的大红灯笼几乎是齐刷刷地同时亮起电灯,古老的乌石村落顿显晶亮,一片红火。
晚饭很丰盛,女主人告诉大家,猪是自己养的,菜是自己种的,笋是林子里刨的,米酒也是自己酿的,环保卫生,大家尽可放心享用。
饭后,男女主人同我们聊天谈家常,这是一对60后中年夫妇。前些年,他俩一个在常熟,一个在昆山,帮人做小工。村里发展绿色旅游经济,他俩回到村里打拼。如今盖起了两幢别墅,每天接待40多名客人,累得半死,但很快乐。年底大把数着钞票还贷款,还有几年还清了贷款,这两幢欧式小别墅就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了。谈起女儿,女主人也是一脸自豪:"在南京读医科大学,明年毕业,我们要她回来为建设美丽乡村服务。人嘛,不能忘本,不能忘记大山里头那么多的老乡亲呐。"
夜已经很深了,乌石古村一片寂静。外面忽地下起了嘀嘀嗒嗒的小雨,谁都没有睡意,女主人也没休息,她正在分袋包扎天麻、百合、鸡腿菇、茶树菇、龙井茶、野生葛粉、磐安云峰茶。她说:"高山顶上空气好,光线充足,这些土特产都是用农家肥种植的,没有一点污染。村里老人还为它起了个好听的名称,叫长寿食品。你们每人拿一袋,尝个鲜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