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香山采香径

■丁品森

加入时间:2014-3-17 22:51:21    点击:219


  张家港境内的香山,实在不失为一座名山,自古迄今,曾招来过无数名人,留下了许多古迹,像与大禹有关的圣过潭,与姜太公有关的钓鱼台,与苏东坡有关的梅花堂和洗砚池,与徐霞客有关的桃花涧……而最为家喻户晓的,还是得数与西施有关的采香径。

  采香径起自香山南麓的石虎门,经听松吟北上,至小石林、西施石,然后西折而行,打从新修的气势雄伟的香山寺门前经过,直抵圣清池、禹王庙,随后即北斜而下,通往北山脚下。全径曲折蜿蜒,长约五华里,几乎横贯了整个香山。径宽一般为三尺左右,两旁青松挺立,修篁夹道,奇花竞艳,异草飘香,景色秀丽迷人,令人目不暇接。如果说石虎门、听松吟、小石林、西施石、香山寺、圣清池和禹王庙等景点有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那么采香径就好比是一条艳丽的彩线,将它们串成了一挂珍奇无比的项链,并将它佩戴在了香山丰盈的肌体之上,使香山越发显得绰约多姿,夺人眼球。

  由南而北沿着采香径迤逦北行,一路上移步换景,佳境迭出,其中尤以在西施石附近观景视野最为开阔:背面是参差错落、竞相峭立的小石林,脚下是崖陡谷深、流水潺潺的南桃花涧; 远处定山如屏,横河似带,寿山若供设之香案,耙齿山像一童子正在朝香山顶礼遥拜;近处村舍相望,绿野平畴,道路纵横,车辆穿梭;至于那玉蟹地、玉蟹池、出海金龟等美景,亦无不各显其姿,历历在目;还有那习习山风,不时送来阵阵山花的异香和听松吟悦耳的松涛,这就使人益发增添了游览的雅兴。身临其境,也许谁都会生出"此景只应仙界有,人间哪得几回遇"的无限感慨。难怪当年西施途经这里,竟然完全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得要在道旁择石而坐,细细观赏,从而留下"西施石"这一着名景点了。

  有关采香径的来历,史书上曾有过记载。《乾隆志》卷二《山川》篇载:"由麓而上,曲蹬盘行,攀萝扪石,足底生云,相传吴王尝遣美人采香其上(山有马蹄香,杜衡是也),曰采香径。"江阴县《旧志》亦云:采香径乃"昔吴王携美人入山采香之径"。两者的叙写应该说都较为简单,而民间与此相关的传说故事,可就要具体生动得多了。

  公元前五世纪,吴国打败越国以后,一时称霸江南。春风得意的吴王夫差携西施等乘船溯江而上,去黄池会盟。路过香山时,他特令拢船靠岸,登山游玩进香,稍作逗留歇息。到了香山顶上,跨入禹王庙的庙门,敬上香火,拜过菩萨之后,住持和尚热情地邀请吴王和西施一行去客厅里小坐。几杯香茗献上,此茶叶嫩,片小,色绿,味香,可算得上香山一宝。

  阵阵山风又飘送来缕缕异香,住持和尚介绍:"香山虽不大,满山都是宝,此香乃草香,草名马蹄香。此草学名杜衡,不仅馨香馥郁,还可入药,有散寒止咳和祛风止痛的妙用。"西施听住持如此一说,更是喜形于色。原来她患有心痛病,虽服用过多种药物,却均未见大效,现在听说马蹄香有"祛风止痛"的妙用,叫她怎能不喜从中来呢?

  西施要亲自上山去采摘香山茶和马蹄香。西施自进宫以后,一直没有摸过锄头,今日一见,不禁手痒起来,便从下人手中拿过一把,举起玉臂,频频挥动,奋力斩断那拦路的荆棘,铲除那挡道的砾石。众人见了,先是一惊,随后便一齐拍手叫好起来。干了个把时辰,西施硬是和大伙儿一起,辟出了一段通往庙后采摘香山茶和马蹄香的小径来。所以此后人们也就一直将它们称之为"西施采香径"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沧桑的变化,香山上的众多古迹,有不少曾一度或是湮没无闻,或是面目难辨,而唯独西施采香径,却因为慕名而来者的络绎不绝,以及香山茶树和马蹄香种植事业的需要,反倒愈来愈宽,愈来愈长,愈来愈笑语不绝,愈来愈歌声悠扬。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