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14-12-30 9:25:21 点击:167 |
莒为何地?原来竟是今日山东省日照市下属的莒县。今日莒县默默无闻,其实在西周至春秋时代,莒国疆域广阔,地处齐鲁大国前沿,周旋于列强之间,屡次会盟,连年征战,是大名鼎鼎的诸侯国。
攻略得知,古城外6公里处浮来山上的定林寺为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的归隐终老之地,寺内有棵4000年树龄的古银杏,公元前715年,鲁国第14代国君鲁隐公与莒子曾会盟于此。
虽已立冬,秋色正浓。周末驱车百里来到了慕名已久的莒县,先将古城遗址上“莒国故城”石碑摄入镜头,然后急急去莒县博物馆参观,这是游览名胜的预热必修课。博物馆大厅地面上七块铜条刻着莒国数千年沿革时代,巨幅壁雕呈现着莒国辉煌历史中两大主题“浮来会盟”和“刘勰校经”。
观展后得知孟姜女故事缘起公元前550年,齐庄公伐晋后袭莒,齐将杞梁打头阵战死于莒国且于门外,其妻孟姜女在齐都郊外迎丧,悲痛欲绝,哭塌临淄长城后投水自尽的记事。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兵力攻打齐国,半年破城70余,唯莒城、即墨未克。史实印证了当时莒国国力非常强大,建有三道城墙,还当起了周边各国的政治避难所。
博物馆三楼“毋忘在莒”厅的实景展台,齐桓公与鲍叔牙、管仲、宁戚及田单酣饮,齐桓公举杯谓鲍叔曰:“何不起寿?”鲍叔奉杯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地。”这位春秋首霸当公子时因齐国内乱曾流亡于莒,后回国登临君位,拜管仲为相,选贤任能,锐意改革,走上了富国强兵道路。典故原出自于此啊!
如今“毋忘在莒”渐渐演变成了“不要忘本,不要忘记曾经的艰苦岁月”的代名词。魏征引此规谏过唐太宗,康有为也以此勉励过光绪帝。
告别博物馆径直驶向浮来山,付了停车费,车可直达定林寺下。寺前一块坚固的“刘勰故居”石碑系1977年12月由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和莒县革命委员会共同树立。想到那时就能将先贤故居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感到非常欣慰。登上石阶,抬头望见硬山顶石砌寺门上悬挂着“定林寺”匾,两侧楹联:法沐东来传禅定,慧地北归校心经。啊!这就是刘勰的归隐之处!
始建于南北朝的千年古刹定林寺,分前、中、后三进,五殿二堂。主体建筑,飞檐螭首,雕梁画栋,既轩敞典雅,又古朴大方,具有典型的北国古建筑风韵。
寺中“校经楼”匾系郭沫若1962年所题。刘勰当年的校经楼现已辟为其生平陈列馆,馆内中央是刘勰执笔疾书塑像,两侧屏风上是山东大学陆侃如教授撰写、书法家蒋维崧手书的刘勰生平与年表,字字珠玑,行云流水,读其文观其书,刘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就显而易见了!
早年家境贫寒的刘勰,笃志好学,终身未娶。想成就一番事业,却难寻进身之阶!无奈之下,寄居金陵定林寺,跟随僧佑研读佛书及儒家经典,博通经纶,积淀了深厚的文学功底。30岁时,他曾梦见自己手捧祭器跟随孔子南行,梦醒后顿悟大丈夫应该有所担当,不出仕建功立业,就应着书立说,树德建言。于是从32岁开始,呕心沥血,全身心投入《文心雕龙》的创作中,五个春秋,五个寒暑,终于完成了十卷五十篇,37000字的文学评论巨着,书超前人,体大而虑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
刘勰出家后,晚年怀着孤苦无告心情,归隐莒地营建定林寺,每日于校经楼伏案搦笔论文,终老一生。寺前“文心亭”旁有块巨石,刻有“象山树”三字,据说是刘勰真迹。无数文人墨客,来到1500多年前刘勰的循迹之地顶礼膜拜,祈求汲取灵感,创作落笔生辉。
定林寺前院中央屹立着一棵“天下银杏第一树”,高24.7m,径围15.7m。树冠遮荫900多平方米,整个院子几乎都在树冠的庇荫之下。古树参天而立,远看形如金山,龙盘虎踞,气势磅礴,冠似华盖。树前有清顺治(1654年),莒州太守陈全国立碑:“春秋时期,莒、鲁两国不和,纪国国君从中调解,莒、鲁两国国君于鲁隐公八年(前715年),会盟于大银杏树下,那时这株银杏已是参天大树了。”据考证该银杏已有四千余年树龄,真不愧为天下第一树。书法大家蒋维崧、武中奇、启功、赵朴初等的墨迹碑刻给大树锦上添花,更显其众望所归。
围绕树干细看,竟然还有个古人泥塑张开双臂在丈量,树凹里还站着个妇人。原来自古就有民间传说,一位盲人为量得银杏径围,让媳妇站在树下,他用了七搂八揸,媳妇也算了进去,这就成了后来银杏树粗为“七搂八揸一媳妇”之说。
古树现由15根巨柱支撑着,曾经被风刮断过一个枝干,截断后一量足有2立方米,足见其粗壮程度。不论谁来到树下,都会被古树磅礴气势所震撼,不论从哪个角度,你都无法望见其全貌,仰望树冠,仿佛沐浴着千年佛光,引人顿生感恩之念。
古树是生命,四千年来庇护着莒国子民,她又是母亲,每年挂果累累,繁衍子子孙孙,她也是历史,记载着岁月流淌和时光变迁。我和所有到过这里的人一样,在定林寺祈祷,愿生命之树常青、永恒! |
|
(szlaonian)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