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相土尝水相城镇

□潘君明

加入时间:2015-12-18 21:43:00    点击:278


    相城镇,位于苏州市北部,原东临阳澄湖西湖,与阳澄湖镇依水为邻,南与太平镇接壤,西与渭塘镇、常熟辛庄镇相连,北傍蛇泾河与常熟沙家浜镇隔河相望。相城是一座水乡古镇,镇的东南西北,有阳澄湖、昆城湖、画师湖、盛泽荡等环绕,境内河港纵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相城的得名,始于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他“相土尝水”选择城址。据史料记载,伍子胥最先在此地“相土尝水”,拟在此筑城,故而得名为“相城”。后因复测此处地隙低洼,才另选他址(即今苏州城址)。相城,有的志书写作“湘城”,原因何在?据《相城小志》记载,清宣统三年(1911年),相城筹备自治,定名曰“湘城镇”,在“相”旁加“氵”,“湘城”之名自此始。民国期间有写“湘”的,也有仍写“相”的。“湘”者,水名也,但相城无湘水之名,而且,《姑苏志》《苏州府志》《吴县志》等均作“相城”。笔者认为,写作“湘”,与历史故事不符,也难以理解,怕是笔误。应以“相”字为准。

  相城镇具有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经过一代代人的积累,境内有古桥、古宅、古庙和古庵等七十余处,有的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桥有济民桥,相传始建于晋代。据史载:晋大将军右司马、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吴郡人,押运军粮经过相城,见有灾害,即将军粮赈济灾民。相城百姓为纪念他,将相城河改称为“济民塘河”。河上有石桥,即称“济民桥”,为济民河上贯通东西两街的主要桥梁。镇东的观桥,原名“通仙桥”,始建于宋咸淳二年(1266年),其处原有灵应道院。宋末元初,灵应道院、通仙宝坊毁于兵燹。元延佑年间重建灵应道院,并升院为“观”。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重建,为单孔石拱桥,系青石、花岗石、武康石混合结构。1997年7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天福桥,又称“双福桥”。相传建于明代,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为旧时举行庙
  会的必经之桥。

  古宅有位于今沈周村西宅里的“有竹居”,系明代画家沈周的故居。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长洲(今苏州)人。他博览群书,善诗文书画,以画闻名,善画山水花鸟,笔墨豪放,亦作细笔,人称“细沈”。评家誉为“明世第一”,为“吴门画派”的始祖。沈周爱竹栽竹,高风亮节,虚怀若谷,堂名“有竹居”。在他的诗画中,以竹为题材的较多,他画有《有竹居小幅》一帧,题诗云:“小桥溪路有新泥,半日无人到水西;残酒欲醒茶未熟,一帘春雨竹鸡啼。”此后,历代诗人寻访有竹居者甚多,明代状元吴宽有《过沈周有竹别业》诗:“系舟高柳下,又是十年余。遥踏无梅迳,重寻有竹居。笔精知宋画,器古鉴商书。前辈题名在,风流渺不如。”可见一斑。沈周的长子沈云鸿,尤精古物、书画鉴赏,亦建有“保堂”,习称“沈氏保堂”。

  古观有灵应观,位于相城镇河东街。始建于宋咸淳二年(1266年),初名灵应道院,曾屡毁屡建。元延佑年间重建。明天启年间,清兵南下,毁于兵火。康熙丙辰年(1676年)募资重建,除修复玉皇殿外,又扩建翻经室、习炼房等。雍正三年(1725年),再置斋田三十余亩,新建厢房数十间,面貌焕然一新。最后一次修建于咸丰五年(1855年),观中飞鸾宝阁及前后各殿次第落成,规模宏大,一如往年。灵应观历史悠久,一向是道教圣地,名闻吴中。七百多年来,古观虽历经沧桑,然而始终道不中绝,代有高真。但至民国期间,逐年衰落。1951年改建为粮库。现仅剩大殿,仍保持了清代建筑风格。此外,又有始建于南朝的妙智庵,建于北宋嘉佑年间的采宝庙,建于明成化年间的白祠土地庙,供奉苏州太守白居易,俗称“白祠堂”等。

  相城风景优美,钟灵毓秀,镇境虽不大,但出过许多名人,举例如下:除沈周外,还有姚广孝(1335年-1418年)。他十四岁出家为僧,释名道衍。他精通佛、道、儒及兵法。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随燕王朱棣赴北平,为朱棣的心腹谋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即位。他与燕王朱棣密谋起兵,攻克京师(南京),朱棣夺得皇位,是为永乐。姚广孝论功为第一,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后永乐帝命他蓄发还俗,他均辞谢不受,仍居寺内为僧。还有史学家陆肇域(1726年-1800年),字豫斋,为唐代诗人陆龟蒙之后裔。据志书记载,陆肇域乐善好施,办义庄、施医药等。陆肇域性至孝,在陆巷筑有“娱晖堂”,以奉母。着名志书《虎阜志》,就是他与任兆麟合作编纂的,保存了虎丘的许多珍贵资料。2001年1月12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苏州市相城区,相城镇即并入。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