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在列宁格勒的随想
■姜宏
加入时间:2015-8-31 9:02:39 点击:317
水城圣彼得堡,曾几易其名,历史上还一度被称为列宁格勒和彼得格勒。这次去圣彼得堡旅行,除了观光宫殿教堂、浏览涅瓦河以及欣赏芭蕾舞《天鹅湖》之外,感慨最多的是,圣彼得堡仍是心目中的列宁格勒,血脉中流淌的记忆让人不忘这是一座英雄史诗般的城市,其原因有二,一是这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诞生地;二是这座城市在卫国战争中顶住了德国法西斯长达九百天的围困,悲壮惨烈,可歌可泣。
小时候,常看《列宁在十月》,影片中有不少镜头如冬宫、斯莫尔尼宫,早就留有印象。这次实地观光,似乎备感亲近。但更多的还是联想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及其被称为“斯大林的将军”——朱可夫的作用。
1941年9月,列宁格勒处在德军铁桶一般的围困之中,所有的战略补给线均被切断,形势十分危急,斯大林撤换了早在国内战争年代就蜚声红军的伏罗希洛夫元帅,派朱可夫坐战机越过敌占区上空,空降到列宁格勒快要失守的这块弹丸之地,担任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善于灵机一动,改变战术。他发现,敌人每次进攻,总是沿道路向前推进。于是,他下令用各种方法破坏桥梁,封锁道路,设置障碍,挖壕筑沟,并加强空中和舰炮火力对地面道路形成交叉纵深配置。当敌方利用强大的坦克集群向前突击时,他果断抽调已经吃紧的用于城区防空的部分高射炮,加入到地面的反坦克火力系统中,以集中火炮优势,封杀敌军攻势。再有,在夜间多次组织部队进行反突击,扰乱敌人,拖跨敌人,这样也逆转了战争初期整个列宁格勒方面军的慌乱心理。
朱可夫以此化险为夷,很快粉碎了德军妄图闪电拿下列宁格勒的企图。德军由于损耗惨重,无法再前进一步,只能将进攻战术改用围困战术,从而由此拉开了举世闻名长达900天的列宁格勒被围困和反围困的悲壮之战。要困死列宁格勒,饿死列宁格勒,冻死列宁格勒,这是希特勒在单纯军事打击无效的情况下,又施的毒计。因此,列宁格勒保卫战,也给我们展现了战争的另一个层面的残酷性。在近900天的围困中,特别是在最初的那些艰难日子,每天要承受德军向这个城市空袭的几百吨炸药。因此,列宁格勒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每天都会再现无以计数的“路有冻死骨”,街有碎裂人。但列宁格勒的军民似乎对此已“熟视无睹”,他们每天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掩埋同伴,忍受饥寒,继续战斗。《国际歌》中“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在此更见悲壮。
我曾在珍贵的历史记录镜头中看到动人的一幕,记忆犹新:一名挨饿数天的红军战士,凭票到一家面包店领到了半只面包,但他为了救助一位饿昏的市民,自己却重重地永远地倒在了雪地之中。没有哄抢食品,社会秩序如此井然。列宁格勒不愧为列宁的城市,英雄的城市,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组成了一道道铜墙铁壁,令德军再也不能越雷池半步。
说起围困,谈到饥寒,论及战争,我自然会联想到肖斯塔科维奇有一部G大调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这是一部以列宁格勒被围困为题材而展示战争与和平对比的壮丽乐章,是一曲光明战胜黑暗的悲壮的英雄进行曲。据说作曲家1941年在严寒和战火中创作这部交响曲时,昼夜浮想连翩,想到了被困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想到了炮火硝烟、饥寒死亡和浴血奋战,想到了伟大的苏联人民,想到了英勇的苏联军队,想到了绮丽的自然风光,想到了全人类的美好未来,并将这些联想与思维全部倾泄于作品的旋律之中,因而这部表现苏联人民顽强战斗的英雄史诗,通过音符的张扬得以让全世界都知道:“苏联还活着,他们在战斗”。首演之前,苏军所有大炮齐射德军阵地,用炮火换来短暂宁静。其时,激昂的凝聚着必胜信念的《列宁格勒交响曲》,从众多高音喇叭中不断涌出,苏联军民士气一下大振,“列宁格勒已是一座死城”的谣言不攻自破。
面对列宁格勒受到军事打击、饥寒交迫这双重的死亡威胁,苏联军民表现出了“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的英雄气概。在德军四面楚歌的逼迫下,苏联军民还利用人民战争的威力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战场补给线,那就是利用冬天列宁格勒那条拉多加湖河流成冰雪的自然特殊气候,冒着敌人密集的火炮,应人应时应地组织车队从冰道上夜间不停地运送战略补给食品衣物。正是“冰河”这条运输线,对这个几百万人的城市补给,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诚如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所言:“一位将军,可以赢得一次战役的胜利,但是,只有人民,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列宁格勒,人民战争;人民战争,汪洋大海;汪洋大海,还有死亡?这也是我在列宁格勒旅行时的沉思。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