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敦煌夜市:能饮一杯无?

■闵凡军

加入时间:2015-12-7 9:25:45    点击:235


  那年6月中旬的一天,敦煌。

  游完莫高窟回到市区太阳还没有落山,回到宾馆稍事休息,便去酒店吃晚饭了。自踏上西行的旅途,晚上多在火车上度过,还没有好好地享受过一次晚餐,今天景点安排不多,游览日程稍宽松,又是第一次正式的晚餐,自然少不了酒的助兴。酒店不属于豪华的星级,是农家乐性质的。一进大门就是一个颇大的院落,四周大红灯笼高高挂,院中间几位年老的民间艺人正在吹拉弹唱。我们还以为是有人家在办婚庆呢,一打听才知这就是他们酒店的特色——以文化彰显地域风情。其实这只是招揽顾客的一种营销手段罢了,但不让人感觉到有刺鼻的铜臭味,相反还别有风味呢。酒瓶一开,气氛立马窜升到高潮。喝啤酒的酒杯也不用了,干脆拿起酒瓶吹了起来,不一会,两捆啤酒变成了24个空瓶;喝白酒的是“一杯一杯复一杯”,大有“我醉欲眠卿且去”之势。不一会有些人就醉意朦胧了。晚宴以后,数学组倪振东、王宜东、周以宏、朱威、朱明竟酒兴未尽,又相约我们语文组几人打的直奔夜市“添酒回灯重开宴”去了。

  沙漠深处的敦煌虽是小城,但盛夏的夜市却很是热闹。遥想当年,丝绸之路上的商贾,伴随着长长的驼队,在茫茫沙海长途跋涉,只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却几百里见不到一个驿站,是何等的艰辛与寂寞!当驼队来到敦煌小城,找一歇脚旅馆,卸去骆驼满身的辎重,再给它备足粮草,然后洗掉自己遍身的黄沙,一身轻松地面对“葡萄美酒夜光杯”,那是何等的轻松兴奋!今天置身于此,不体验一下古代丝绸之路的商旅生活,确是一件遗憾的事。于是逛完夜市,找一摊点,又畅饮起来。

  这里的夜市,一是卖土特产的摊点,其中主要是卖产自沙漠的锁阳;一是喝小酒的摊点。逛完夜市,我们就在夜市的东头找了家露天摊点坐了下来。老杜讲“白日放歌须纵酒”,在敦煌夜市你不必担心“举酒欲饮无管弦”,点歌的,演奏的,多的是。你看,屁股还没落座,一个吹萨克斯的老先生,吹着《回家》的旋律走了过来。我们连歌单都没看就先给他一张“四伟人”,“你尽管吹吧,直到我们结束,多退少补。”于是我们一行在悠扬的萨克斯旋律中畅饮起来。“我们能与你们同饮吗?”酒酣处三位学生模样的人不知何时站在了我们桌前,一女两男。其中个子矮点的男生是华夏面孔,另两位黄发绿眼,典型的西方人。女的娇小玲珑,弱柳扶风,如黛玉一般;男的皮肤白皙,高大英俊,如潘安再生。他们带点羞涩的站在旁边,等待我们的回答。出于国际友好,哪有拒绝之理。三位落座后才知道他们是华师大的留学生,来敦煌旅游的。三人中那位华夏面孔是中英混血儿;那两位是纯正的美国人,一对恋人。他们虽不懂中国酒文化,但客随主便他们是懂的,于是我们始终掌控酒场主动权,再次上演“一杯一杯复一杯”的斗酒大戏。你喝一圈,他喝一圈,啤酒、白酒轮番轰炸,老外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没几个回合就喝的山不转水转了。醉意中还不忘伸出大拇指用不很标准的汉语说:“中国很友好,我爱中国!”

  女老外为了助兴与酒过三巡的吴校竟跳起舞来。吴校兴致正浓,恰值老板娘送菜,拉住她非要跳一曲不可。一个热情相邀,一个含羞推脱,附近摊点此时酒也不喝了,都站起来助兴:“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整个夜市的气氛仿佛都沸腾起来。直喝到灯火阑珊,家家扶得醉人归。

  旅游贵在“游兴”与“游趣”,如果“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那旅游的意义就尽失了。这旅游的“兴”与“趣”从哪里来?来自驴友与酒。白天赏山水美景、人文历史,游兴油然而生;晚上品美酒佳肴、地方小吃,游趣扑面而来。特别是携三五好酒者,景点归来,携一壶美酒,找一家野店,当然,若不是寒风刺骨的天气最好去夜市,或春雨画舫,或秋月湖边,甚至雪夜凉亭,都是酌酒的绝佳去处。飞觞醉月,衔杯赋诗,“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天旅游的疲劳早已烟消云散了。

  陆文夫在其散文《吃喝之外》中说:“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说,虚的往往影响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是啊,吃喝的气氛心情确实比美味佳肴更值得食客回味,因为他们此时不仅仅在品美味佳肴,更是在享受生活的诗意。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