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哪位将领被蒋介石相中 从少尉升师长只花5年

来源:同舟共进

加入时间:2016-2-18 9:30:44    点击:343


核心提示:胡宗南是黄埔一期的草根学生,被蒋相中后,不到5年便完成了从少尉到师长的蜕变。

 

蒋介石与陈诚 资料图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4年08期,作者:许家祥,原题:蒋公的“黄埔圈

“圈子”本意指“环形的东西”,引申到社会生活中,指因共同爱好、兴趣或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物以类聚,人以‘圈’分”,“同学圈”“学术圈”“体育圈”“演艺圈”……种类凡多,不一而足,蒋介石就是构建和利用“官场圈子”的绝顶高手,其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圈子是“黄埔圈”。

1924年5月,蒋介石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谋到了黄埔军校校长这一梦寐以求的“肥缺”,黄埔军校便成为蒋氏毕生辉煌的起点。这个浙江奉化的小镇青年,在37岁踏上了步点儿,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积累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桶金。在这里仅3年时间,他就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黄埔圈”,建立起强大的权力基础,在之后四分之一的世纪里,成为中国军事力量的代表。

利用校长职位的独特优势,蒋氏注重联络师生感情,经常找学员谈话,与学员一起用餐,对学员嘘寒问暖。在军校开学后8个月中,蒋先后向学员讲话46次,进行军事和政治基本观念的灌输。他自编《新兵精神教育问答》,作为学员的精神教育读本。他时常召见学员,每周总会抽空和一些自己中意的学生谈心,考察学员思想、志趣及长短处,作未来任用的参考。他运用“相人之术”,对那些骨格清奇、面相端正、目光有神和应对得体的学生心生好感,加以关照。对于看好的学生,他会一次性给一笔钱。钱的多少由学员的家庭情况而定,无论贫寒子弟还是小康之家,钱的数目总是多到叫人惊讶,足以打动人心,让学员感激涕零。

一天晚上,陈诚在熄灯后点着蜡烛看《三民主义》,蒋查哨发现后与之交谈,认定是人才,次日早操后就宣布:提升陈诚为少校炮兵队长。胡宗南是黄埔一期的草根学生,被蒋相中后,不到5年便完成了从少尉到师长的蜕变。后来,胡宗南成为黄埔学员在国民党陆军中的第一个军长、第一个兵团总指挥、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也是唯一一个在离开大陆以前获得第三颗将星的人。

“天子门生,人人通天”。陈诚、胡宗南等都是“黄埔圈”中的“通天人物”,另外杜聿明、戴笠、张灵甫、黄维等也是圈中的骨干。蒋氏是“圈主”,陈诚、胡宗南这批人构成其内圈,或曰“核心圈”。“内圈”之外还有“中圈”和“外圈”,即陈诚、胡宗南等人手下的师长、团长等,他们又构成了一个个“圈外圈”。如陈诚凭借黄埔的师生关系,组建了“土木系”(其起家部队是国民党军第十一师和第十八军,该部以“土”拆开为“十一”,“木”拆开为“十八”而得名),后来成为国军主力。“土木系”先后产生了4个一级上将、3个参谋总长、两个海军总司令、1个空军总司令、1个联勤总司令、20多位军长及数以百计的师、团长。

这些大大小小的“圈”是一个个官场联盟,也是一个个权钱交易的贸易货栈,又是一张张笼罩国民党军的“官系网”,其形成和发展,为蒋介石带来了极大的荣耀。在北伐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战争中,圈中的精英们唯蒋介石马首是瞻,为其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事物总是相对的,圈子具有双重性,蒋氏一生成也“圈子”,败也“圈子”。

由于圈内人绝对听话,指哪打哪,叫往东决不往西,因此也就带来了许多本该避免而没有避免的悲剧。1942年3月,圈中骨干杜聿明被钦点为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作战。战败后,美国的史迪威将军电令部队撤退至印度,蒋介石则命令部队向密支那、片马转进撤退回国。杜绝对服从蒋的命令,将部队带进野人山,在崇山峻岭中给养断绝,又遇到蜂拥而来的蚊子和蚂蟥,沿途官兵尸骨暴野,惨绝人寰。非黄埔系的孙立人从实际出发,率新38师向西撤退到印度,后成为滇缅大反攻的主力。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杜感到“蒋的命令将导致全军覆没”,又不敢违抗“校长手谕”,将30万大军带进了华东野战军的包围圈。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