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一年衣食为花忙

□陈巧新

加入时间:2016-3-25 16:41:06    点击:295


   虎丘和山塘自古就与花结缘。有“入目皆花影,放眼尽芳菲”的动人,有“苏州好,茶社最清幽。阳羡时壶烹绿雪,松江眉饼灸鸡油。花草满街头”的美丽,有“七里山塘傍水涯,红艳家家,绿荫家家。曲阑磁盎贮英华,海内名花,海外名花”的繁华,也有“苔痕新绿上阶来,红紫偏教隙地栽。四面青山耕织少,一年衣食在花开”的市井,还有“绿水园中路,由来朱勔家。子孙遭众遣,窜伏业栽花”的传奇,就连乾隆皇帝也这样赞美:“山塘策马揽山归,澹荡韶春鞭漫挥。烘受朝晴花蕊绽,润含夜雨麦苗肥……”文人骚客、王侯将相们笔下的诗句无不风景独好又花草温柔,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对于虎丘花市,清代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和《苏州风物志》都分别更有直观描写。《吴郡岁华纪丽》中这样记载:“虎阜山塘多花市,居民以艺花为业,晓来担负百花,争集售卖。山塘列肆,供设盆花,零红碎绿,五色鲜浓,照映四时,香风远袭。”而《苏州风物志》则描写道:“在夏秋季节,游罢归来,从山麓环山溪和山塘街一带走过,更可以闻到一股股馥郁的花香,望见一幢幢玻璃盖顶的花房,真是‘入目皆花影,放眼尽芳菲’,游虎丘处处闻花香,这也是一种乐趣。”此外在有山塘民俗百科全书之称的《桐桥倚棹录》一书中又这样写道:“自桐桥迤西,九十有余家,皆园圃数亩,为养花之地,谓之园场。种植之人俗呼‘花园子’。每逢农历四月十四日吕纯阳诞日,花农必竞担小盎,草木本鲜花,到福济观出售,号为神仙花。市民竞相购之。”

  在诗人和游客眼中,虎丘山塘可能多的是诗情画意,而对于世代生活在虎丘山麓下的花农来说,这些个花啊草啊对他们来讲可是重要的经济来源,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一年之中他们伴着花香需要勤勉劳作才能换来生活的小康。

  从立春节开始,花农们又开始了一年周而复始的劳作。虽然入冬时将移至花厢房里过冬的花卉还不能马上搬到室外,但是需要着手做的农事有场地平整,准备新泥、缸甏钵头、砖瓦。待清明一过,虎丘山麓盛产的茉莉、白兰、玳玳等花卉一出花厢房,在园场里排列成行,花事繁忙的号子便吹响了,花农们就要从天亮忙到天黑了。要为白兰花树扎脚手架,茉莉花摘尽老叶,抽出新芽后要修枯梗、翻盆、摘瞎嫩头,平均每天劳作不少于12个小时。在整枝、采花、干树、还水、扦插繁殖之后,接着还是采二伐花、干树、还水、二伐扦插繁殖……当虎丘山麓下呈现“入目皆花影,放眼尽芳菲”的景色时,虎丘花农们开门第一件事不是烧开水做早饭品茶看景,而是拂晓时赤着双脚挎上竹篮去采摘白兰花,或者挑上粪桶去给茉莉花上清水。

  虎丘三花中,茉莉花香气馥郁,玳玳花芳馨扑鼻,白兰花香味浓郁持久,不过花农们会一而概之称之为“茶花”。“茶花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茶花利润超农业十倍,花农收入大增,那时流行着一句并非夸张的话:“卖掉两朵白兰花的价钱,可以吃得上一碗肉面。”因此附近纯农户、集镇工商户和小贩于门前屋后空地纷纷种植茶花,视之为“摇钱树”。至1952年末,茶花年产量达到85万公斤。1954年,政府实行计划生产和收购。花农俞奇生至今还保存着1955年的“茉莉售花折”,编号6387,由当时的郊区城郊供销合作社虎丘茶花收购站所发,每半年一结算。折子上记录了当年从6月25日到7月7日出售的鲜花产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虎丘三花之盛。

  虎丘山塘是花乡,花事之盛自宋闻名,到明清山塘花市更为繁盛,清皇室每年都会派人前来搜寻奇花异草,供宫中观赏和佩戴。花卉品种除了耳熟能详的茉莉、白兰、玳玳三花外,在《吴郡岁华纪丽》对“虎阜花市”有专门罗列:“梅、山茶、水仙、探春、桃、李、丁香、牡丹、芍药、石榴、蜀葵、莺粟、凤仙、鸡冠、玉簪、十姐妹、乌丝菊、望江南、红白蓼、木槿、金钱、秋海棠、木樨、紫藤、夹竹桃、月季等……”一年四季鲜花不断,七里山塘路上都沐浴在香花香草香风里!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