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回望青春的店堂

□邱载

加入时间:2016-4-2 9:28:09    点击:291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刚20岁出头,曾在故乡的供销社里当过近三年的营业员。

  开始一年多时间里,领导安排我做机动代班。谁有事请假了,谁生病了,由我去顶班;哪只柜台,哪个门市部业务忙了,人手不够,派我去帮忙。每当秋后农村分红之后,四乡八村的乡亲都要上街剪布做新衣,以迎接农历新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十有八九在棉布门市部干活。剪布要有一点技巧,我不会,唯一的活计是收款。收款台在店堂正中,四面有四条铁丝通向四只剪布柜台。营业员剪布后,填上单子,包上钱款和布票,往夹子上一夹,用力一推,夹子就“飞”到收款台上方。我从夹子上取下单子,先要复核,再退还余款,还要收取布票,最后在账单上盖章,包上退还的余款,夹到夹子上,用力一甩,夹子回到剪布柜台,才算完成一笔买卖。四只柜台、四条铁丝线、四只夹子,“刷刷刷”地往返穿梭,忙得我连头都不能抬一抬,复核、收款、收布票、退还余款……往往一天下来,头昏眼花,胸口闷得直想吐,连晚饭也不想吃。打烊后,还不能休息,先盘点钱款和票证,再将布票分类贴在旧报纸上,以备日后向县棉麻公司核销。有一次,经过盘点缺了五尺布票。我很着急,因为自己的计划布票早已派了用场,准备第二天用粮票去跟缺粮的社员交换后再赔上。不料,门市部负责人王敏拍拍我的肩膀说:“用粮票去换布票,你不要吃饭啦!”他接着安慰我说,“小邱,别着急,我想办法在零头布的损耗中替你核销掉。”我长长地舒了口气,竟然一时说不出一句感激的话来。

  后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推广,江南水乡手扶拖拉机、插秧机、抽水机多起来了。上级要求各基层供销社增设农机柜台,供应农机的零配件。领导让我负责筹建。先到县农机公司参加培训。说是培训,其实仅两天时间,再扣去报到半天,结束后回去半天,去头扣尾后仅一天时间,发给我们几份零配件的价目表,布置一下结算手续,就完事了。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觉得对这些零配件,既不认识它们的模样,更不知道它们的性能,怎么做好买卖?于是,抽饭后空余时间,溜到观前街新华书店买了本《机械初级读本》。第二天,其他供销社的同志都回去了,我执意留下来到农机公司仓库“拜师”讨教。有一位姓徐的师傅很热心,他对着读本上的插图,指着实物给我讲解它们的性能。他教我:活塞环、轴承这些部件容易磨损,而易损件要多进一些货,以确保供应。而机体、气缸盖这些大部件一般不大会损坏,除非出责任事故。半天的“拜师”,获益匪浅。回到社里,我也不急于向上订货,而是先下到各村各队摸清全公社机器拥有量,以及它们的新旧程度,经过测算,再向上订货。我将易损的机件进货50套,甚至100套;而不大会损坏的机体、气缸盖等只订货1套,作为样品,在柜台里摆设展示。而有的地方由于业务员不熟悉机械性能,将各种机件以相同数量订货,造成易损件三五天就卖完,而机体、气缸盖则放上五六年也卖不掉。双季稻“三抢”季节,我晚上睡在店里,只要有人敲门,坚持日夜供应。发展到后来,附近几个公社,甚至隔着东太湖的吴江,隔着西太湖的湖州,也有摇船赶来购买易损机件的。一年下来,单只柜台就创利3万多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要占到有五六十人的全供销社利润的四分之一。有人劝我赶快刹车,否则第二年的定额会加码。正当我也想“惜售”,为来年留有余地时,一纸调令,让我到县局报到了。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去农机公司仓库,半天“拜师”该是我青春命运的关键一着。

  岁月如梭,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每次回到故乡,都要抽空到当年的老街看看。漫步老街,回望我曾经工作过的那些店堂,就像走过记忆中的青春年华。当过往的一切在脑海中一一重新播映时,我痛惜自己已经告别了生命中那些快乐中有苦涩、苦涩中有快乐的时光;痛惜自己没有及时感恩那些曾经有恩于我的领导和同事。举目望去,这里的大部分店铺已经搬迁到新镇区去了。即使还偶尔有爿店铺开着,里面已经没有一位是当年的同事了。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