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子女探老人获奖孝金 苏州护理院引争议
来源:现代快报
加入时间:2016-12-12 10:06:51 点击:462
现代快报讯(记者 郝多 严君臣 何洁/文 顾炜/摄)直到现在,苏州市福星护理院的工作人员都还有些没“回过神”来。几个月前在试行“奖孝金”规定时,他们从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举措会引发社会如此密集的关注,甚至引发了“孝道”的网络热议。
这家护理院常年有510名左右的特殊“住户”,大部分都是生活完全无法自理或部分无法自理的老人,年纪最大的为107岁。为鼓励家人多来看望,护理院规定面向院内的所有老人子女,两个月内探望次数达到30次,便能获得200元“奖孝金”抵用券,可用于抵扣住院费用。两个月试行下来,该护理院内子女探望率的确略有上升,首批3.3万元左右的奖孝金已发放到位。
公众在慨叹新规起效的同时,也有一种深深的悲哀潜藏心中:难道尽孝都必须以物质奖励为前提吗?
那么该护理院出台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什么?子女真的是为了奖孝金来看望父母的吗?现代快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为奖励常年来探望父母的子女
12月9日下午,现代快报记者来到了苏州市福星护理院。作为苏州首家民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护理院内设有512张床位,通常是两到三人一间,配备有独立卫生间和呼叫系统、中心供氧设备等。入住者大多是长期卧床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在咨询接待室,一张红色单页贴在公告栏内,单页上列出了该院奖孝金制度的实行规定。根据规定,“奖孝金”发放对象为生活在护理院里的全体长者的子女,考勤方法以表格打卡的形式记录,此表格归护士长管理。家属每次来探望后则在考勤表上打钩,每两个月汇总一次交给长者服务中心。长者服务中心据此制作登记本登记明细。“奖孝金”以现金抵用券的方式每两个月发放一次,具体金额根据子女来院探望老人的频率及陪伴老人的时间而定。
按照规定,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30次,给予200元“奖孝金”;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10次,给予50元“奖孝金”。
长者服务中心根据科室上交的数据及分配方案制定具体奖励金额,填写现金抵用券申请单,通知获取“奖孝金”的家属代表并发放。规定从今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试行半年。
那么,护理院为何要制定这一规定呢?据福星护理院综合办主任尹宗胤介绍,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灵感,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要用奖励机制来“刺激”子女看望父母,而是为了奖励那些原本就风雨无阻前来探望父母的子女。
“我们这有个90多岁的老太太,一直卧床需要人照顾,她儿子也60多岁了。这五年来,他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天都会准时来伺候老人。”长者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向芙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即便护理院有护工给予老人很周到的照顾,但她的儿子依旧坚持每天上下午各来两个小时,给老母亲擦背喂食,还经常拉着老人的手跟她唠嗑解闷,几乎从不间断。
这样的例子,在福星护理院并不少见。院内的工作人员耳濡目染,也时常会被感动。“现在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做,但总有很多孝顺的子女,不管多忙都会挤出时间来陪老人。”向芙蓉说,正是为了给这些常在床前尽孝的子女一些奖励,院方综合考虑后出台了这样一个规定。
当然他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能给予其他人一些触动,提醒他们常来看看爸妈。
子女探望率确实略有提高
据统计,从9月1日到11月1日,在新规试行的这两个月内,有129人达到看望30次的频率,有128人达到看望20次,有60人达到看望超过10次。
11月15日,福星护理院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为达标子女发放了奖孝金,总计不到3.3万元。
“比我们预计的要稍多一些,原本按照我们粗略的统计,大约在两万多一点。应该说,这项措施实行以来,子女的探望率确实略有提高。”尹宗胤表示,大部分能达标的子女原本探访频率就高,并不是为了这200元才刻意来得勤快些。
如今,来护理院看望老人的家属已经养成了来服务中心登记的习惯。为防止引发子女间攀比的不良风气,护理院规定只有尹宗胤能查看探望次数,而他人的看望数据则被遮挡起来严格保密。
“我家里也有小辈要照顾,平时还要赶回去给家人做饭,现在和哥哥错开来看望爸爸,一周每个人会来一两次。”60多岁的陆女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她父亲已经99岁了,入住护理院两年多,精神状况一直不错。父亲以前就很喜欢喝牛奶、吃零食,她每次来也会带一点。“早两年父亲身体好时,常常还会炖红烧肉给他吃。”
但陆女士来这儿一趟,也着实不容易。她每次乘公交车来,来回路上就要花去一个多小时。对奖孝金制度,她也有所了解,但她认为,这个规定主要是起奖励作用,不大可能会有子女是奔着这200块钱来看爸妈的。
“毕竟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量力而行吧,老人也会体谅的。”陆女士边说,边剥了个鸡蛋喂到父亲嘴里。老人侧躺着慢慢 咀嚼鸡蛋,陆女士便耐心地给他擦干净掉落下来的碎渣,间或还用带着吸管的水杯喂老人喝水。
心酸归心酸,但毕竟有效
这项制度实行后,这家护理院也在网上“火”了一把。有人认为,此举能有效地提醒子女前来探望父母,方式新颖特别,数字展示的方式也很直观;但也有网友认为,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用金钱来进行衡量或“买卖”,显得太过实际。网友“鱼宝爱太阳”表示,“心酸归心酸,毕竟还是有效果的。这个规定挺不错的,只要子女跟老人家能多相处,后面总会来得勤快些的,这也能让好风气慢慢扩散开来。”
网友“飞天神狐”则认为,“两个月探望老人30次奖励200块,要是有人奔着这钱去也根本不划算啊。不管是坐公交、打的还是自己开车,成本也不够吧。现在社会压力大,
很多人还要每天为孩子奔波,就算父母健康住在家里,也不一定能做到隔一天就去看望。每个人都量力而行吧,做到一个平衡就好。”
探访
南京有养老院
按月缴费且必须子女来缴
苏州的这一举措,在南京的一些养老院其实早就实行开来。
位于南京秦淮区秦虹街道的悦华安养院,早在去年12月中旬就推出了类似的规定,当老人申请入住该养老院时,该院要求子女与养老院签订“亲情探视协议”:“每月看望老人不少于两次,养老费用不上浮;每月探视超4次,养老费用下浮5%;每月探视少于1次,养老费用上浮5%。”按这样算,如果子女每月探视4次以上,那么为父母支付的养老费每月能至少减少200多元。
“如果子女不方便探望,亲朋好友甚至是老同事的探视也算作亲情探望。对这项规定,我们从初始制定时就比较宽泛。”悦华安养院院长黄桂华说,为方便一些旅居国外的子女探视,养老院还专门请工作人员安排了一间远程视频探望室,只要老人子女有需求,都可以提前预约,让老人们通过越洋视频等新媒体手段,达到亲情探视的目的。
为了让亲情探视更加清晰明了,家属来养老院探望老人后,均由值班人员登记,每月情况也由业务部汇总后报财务部。财务部根据子女探视情况对老人入住养老院的预交费用做“加减法”。
对于不来探望又没有说明理由的,业务部将负责跟进督促提醒。连续两个月不来探望老人或连续两个星期没和老人通话的,按违反老人入住合同的有关条款处理——除了不能享受优惠外,在合同到期后也不再享受优先入住权。
该院黄院长表示,他觉得“一周来探望一次,并且探望者不仅包括子女还包含老人的亲朋好友”,这样的规定更容易实现一点,“如果要求过于苛刻,有可能还会造成老人间的攀比。”
规定实施一年来,黄院长表示,基本上大多数人都可享受到优惠,50%以上的子女一周来两到三次,极个别不能常来的基本都是在国外的,也会通过视频和父母“见面”。
除了悦华安养院,南京真美好老年公寓也有类似的规定。该老年公寓院长李思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大多数养老院的费用都是半年或一年缴纳一次,但他们养老院是每个月缴费,且必须是子女来缴,目的也是为了督促子女来看望老人。李思美说,基本上90%的子女每周能来看望老人一次,剩下的也能做到每个月来一次。如有特殊情况,比如出差国外等,都会和院里面提前沟通。
此外,在探视老人的时间上,该养老院也有规定——起码半个小时以上,“这些我们都写在合同里的。”李思美表示,实际上,大多数子女都做得很好,每次来都能陪同老人逛逛超市,晒晒太阳,聊聊天,过年过节还会把老人接回家。
大多数养老院
还是靠子女自觉
相比之下,大多数养老院并没有奖孝金制度,看望老人这件事还是要靠子女“自觉”。
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邓先生介绍,住进养老院的老人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空巢老人,这类老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但子女不在身边,或者定居国外,或者失独,还有的是因为老伴过世,觉得孤独寂寞,而儿女又忙工作,所以选择了养老院;第二类是介助介护的老人,这类老人在家里即使找保姆效果也不明显,需要完善的康复体系精细护理。第三类就是特护老人,比如癌症晚期需要临终关怀的老人,以及患有重大疾病的老人。
邓先生介绍,相对来说,第二类第三类老人的子女来得更加频繁,来了之后也会认真和工作人员沟通病情。第一类老人因为可以自理,虽然渴望子女来探望,但又不愿麻烦子女,“我们有时感觉到他们情绪不对,便打电话喊他们子女来,他们有时还不让,怕耽误子女工作。”邓先生说,因为祖堂山社会福利院离市区较远,所以子女来看望老人起码需要半天。有些没开车的,会搭乘我们的班车过来,差不多在这里一呆都是一整天。邓先生说,70%以上的子女基本每周末都能来看老人,剩下的一些在国外的,基本都会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和老人视频语音聊天。“极少有那种常年不来看老人的,即使有,我们也会和这样的子女沟通,提醒他们要常来看看父母。”
呼吁
送进养老院不是“一送了之”
“养老院再好,也比不过亲情。”南京真美好老年公寓院长李思美说,老年人大多会为子女考虑,即使生了病可能也不想麻烦子女,甚至都不告诉子女,但看到子女,他们心里比谁都高兴。
悦华安养院院长黄桂华说,以前,“甩老”的现象比较多,很多子女把父母扔在养老院就不管了。但现在,尤其是在南京这种大城市,特别是中高端的养老院,“甩老”几乎不会发生。
“我们的愿景是希望老人在晚年多享清福,虽然现在有一些广告词,说养老院就是替子女尽孝的,但其实亲情是谁都替代不了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人把子女送到门口都不愿分别,其实老人都是孤单的。他们即使嘴上不说,但心里其实是非常渴望有子女陪伴的。”
黄桂华坦言,以前,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主要还是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进了养老院就是被子女抛弃了,但现在的养老院并不是这样,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院已经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很多人即使和父母住在一起,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见不了几面,住进养老院不必担心父母身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这并不代表进了养老院就是“一送了之”。对于子女来说,送不送养老院,都应该赡养父母,不仅是物质上,更应该注重精神层面。
声音
唤起人们道德自觉更重要
对于实施“奖孝金”的做法,有人质疑,有人肯定。
江苏电视台主持人大林在个人微信公众号提出“奖孝金”很打脸。他认为,在这样的奖励下,被看望的老人并不一定会发自内心地开心,“你怎么知道,老人会不会想,以前没奖励都不来,现在有奖励都来了,是来看我还是来看钱的?”大林说,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生活不易这或许是事实,可这些是不照料看望爹妈的理由吗?养孩子也很辛苦,为什么没人拿这些理由说事呢?没听说哪家托儿所、幼儿园也出台规定,给父母打考勤,如果常去看孩子奖励200块钱。无数爹妈为给孩子找个好幼儿园、好学校,托关系找路子花多少钱不眨眼,一心要把最好的给孩子,为什么对待老人和对待孩子的差别这么大呢?现在去护理院看望一下他们,也要“奖孝金”刺激了,这200块钱哪里是奖赏,是实实在在打脸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邱建新则对该做法持肯定态度,“奖孝金体现了养老院的社会责任。”
邱建新说,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已经不再只注重吃喝拉撒,生活有了结余后,他们从对物质的追求,转向了对精神、情感上的迫切需求。“奖孝金”的做法体现了养老院的社会责任,有助于激励子女“常回家看看”。另外一方面,当老人心情愉悦了,也会改善健康状况,对心理也是有效的调适。反之,如果长时间没有子女看望,老人心情烦闷、抑郁,对身体也非常不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做法,也让养老院降低了养老成本,算是双赢。
此外,邱建新提到了鲶鱼效应,“这种有效的激励可能会改变子女的行为,带动更多的人来孝敬、陪护、看望老人。”
至于有人质疑子女本来就应该看望父母,不应该“一切向钱看”,邱建新认为,现在是一个理性化的社会,不能一味指责子女向钱看,如果算起账来,可能每两个月去看30次父母的成本远远超过200元,应该相信,大多数子女并不是冲着金钱才去看望父母。
邱建新认为,“奖孝金”的方法值得借鉴,但是唤起人们道德自觉性更加重要,即使没有奖励,也不忘孝敬老人才是人们努力的方向。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