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精粉揉出的“团”和“圆”

□老凡

加入时间:2017-1-20 11:04:47    点击:689


  说来也有趣,分不清馒头、包子的苏州人,对于团子和圆子的区别却又是显得那么执拗。就拿几乎各地都这样称呼的“汤圆”来说吧,到了老苏州嘴里,出来的一定是“汤团”。问其缘由,答案则是有馅就是团子,没馅才能叫圆子。既然这么在乎有馅和没馅的区分,为什么对于馒头和包子,却又那么不讲究了?作为一个苏州人,我也搞不懂老辈人是怎么定义的。

  汤团也是苏州人早点中很受欢迎的一种团子。早在七百年前,苏州状元吴宽就曾有“净淘细碾玉霏霏,万颗完成素手稀”的诗句来咏叹时称为“粉丸”的汤团。更早一些时候,汤团又称为“水团”,生于元代末年的苏州人韩弈(字公望),在他所写的《易牙遗意》中就有“水团”的记载:“澄细糯米粉带湿,以砂糖少许作馅,为弹子大。煮熟置冷水中。澄粉者以绝好糯米。淘净,浸半日带水磨,下置布袋中沥干。”至于后来把汤团称作为“元宵”大约是明末清初的事情了。

  现在所能见到的汤团有大也有小,大者如乒乓球,馅心用肉居多,揉粉要加干糯粉,馅心以咸味为主,而甜味中尤以现在很少能见的“水晶汤团”最为着名。所谓的水晶,其实就是在馅心中嵌入了一块事先糖缸腌渍了几天的猪板油,一经煮熟,猪板油便成了透明体,犹如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小的汤团则如桂圆肉大小,以甜馅为主,揉粉使用“水磨粉”,为有所区别,这种大如桂圆的汤团多被称作为“宁波汤团”。据我所知,苏州最出名的宁波汤团应该是“小有天”的五色汤团。一碗汤团共五枚,集合了玫瑰、薄荷、桂花、芝麻、百果五种不同的味,其中尤以薄荷味的给人印象最深。

  汤团做起来不容易,吃起来也不容易。有一件至今难忘的事,一位外地客人在点心店里要了一碗宁波汤圆,送进嘴巴就是一口,结果自不用多言。算她的运气还不错,挤破的口子是向外,所以“小糖龙”一点也没伤着她喉咙,全喷在桌对面那位的脸上了。那位客人是苏州人,不急不恼地掏出手绢擦了擦,然后让服务员送了碟子给那位外地客,临了说了一句:“您先咬个口子,把汤心倒出来,凉了后再吃就没事了。”在《苏州烹饪古今谈》中,介绍了一款水晶汤团:略小于汤团,馅心是猪油白糖,皮薄馅重,在油锅里氽至金黄、透明似水晶,故名。跑堂端上桌面时要一再招呼:“吃起来勿要心急,先咬破一小口慢慢地吃。”若是大口一咬,一包高温的馅心溅出来,不小心会烫痛喉舌。看来一只小小的汤团,不仅能折射出苏州点心的精致,而且也体现出了苏州人生活中的幽默。只可惜这样的场景,现在似乎少了许多。

  另外,团和圆,在苏州的点心中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有馅的才能称作为团子,一般个头都比较大,所以,在老苏州口中都是只有“汤团”而没有“汤圆”这一说的。如果是反之,那统统都只能称之为圆子。圆子也是苏州人寓意吉祥的一个点心。一碗清水中落下一些白糖年糕丝和水磨粉圆子煮成的甜汤,历来是江南人一年中的第一顿用餐,因为在这碗称作为“糕丝圆子”的甜汤里寓意着清白、高兴和甜蜜,它能给人带来一年的吉祥。除此外,苏州称作为圆子的点心也有不少,比如“橘络圆子”、藕粉圆子、酒酿圆子、圆子赤豆糊等等都是。

  圆子的模样、材质几乎都一样,主料即为糯米粉,搓成的圆子一粒粒大小如黄豆,雪白粉嫩,甚是招人喜爱。2013年春天,上海东方卫视的《星光耀东方》栏目给我做了一期“家宴”的专题。撰稿时,导演要上一道苏州甜点,我就把“橘络圆子”推荐给了他,并告诉他,这道点心拍出来最是接地气,同时也最具观赏性。首先“橘络”二字暗合着“爵禄”,其次是做出来后也漂亮,微带奶色的浓汤中,漂浮着颗颗半透明的小圆子,剥去橘皮、橘翳的橘瓤浮动在汤面上,不用尝,赏心悦目的组合就能倾倒荧屏前观众。最主要的是,在没有出现机制圆子前,一粒粒豆大的圆子,苏州人又是怎么搓成的呢?这个问题绝对能让观众生出好奇心。

  为了满足拍摄的要求,我太太特意翻出了当年搓圆子用的竹制笸箩和筅帚。搓前先在笸箩里撒上干粉,然后用筅帚蘸水将水珠抖落在干粉上,轻轻晃动笸箩,让水珠滚上粉,然后交替着洒水、洒粉,直到粉团大小如豆就成了,虽说不如机制那般匀,也没有那般圆,但看起来却更显得有灵气。片子剪好后,制片、导演都很满意,还特意在后期配音中加入了一句:“这种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只有在朱夫人这样的老苏州人家里才能看到。”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