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老年网
夜游西津渡
□慕容夏
加入时间:2017-7-31 9:53:20 点击:199
以前有个邻居的老家在镇江,每次春节他们定会从镇江带回汤包与肴肉,让我品尝到异地的美味,于是对镇江最美的记忆就停留在吃食上。与此相反,最讨厌的就是镇江金山寺多管闲事拆散白娘娘和许仙的法海和尚,这是自小听蒋月泉与朱慧珍的苏州评弹《白蛇传》得来的情绪。稍长,老师教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句让我和同学欢喜莫名,她的孩子因此取名南绿。想当年,应召北上的王诗人触景生情,停泊瓜洲,遥望京口、钟山,渴望着春风吹绿江南的时节,与明月做伴回家,而京口则给了我诗意而令人向往的联想。曾经的京口,现在的镇江,就在不远处,却一直无缘亲密接触。
终于有机会去镇江,住宿的地方紧挨着长江,当地同行说晚上可以沿着江边走走,西津渡就在不远处,附近还有北固山、金山、焦山。五月初的天气温和宜人。出门没走几步,就来到沿江的步行道,这里显然是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造就的惠民工程,绿植茂盛,花儿怒放,步道宽阔,一边是交通大道,一边是自然山水,在现代城市有这样一处供人休闲漫步的地方算得上是低调而奢华的享受了。抬头远眺,右侧的北固山横枕长江,山势险峻,甘露寺隐约可见,这里曾让多少英雄豪杰、诗词名家感慨万千。辛弃疾奋笔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让孙权、刘裕等雄姿英发的京口历经岁月沧桑,已成为传奇,所幸尚有文字和遗存可以追寻,佐证着镇江历史人文的深厚与悠长。
一路上行人特多,多半是为健身而来。我们走走,停停,看看,不一会就看到一块大石头上醒目地书写着“西津渡”三个红字。因长江泥沙淤积,原本依山临江的西津古渡,因江岸北移,而与长江保持了三百米的距离,一块超大的玻璃罩覆盖着当年的渡口,供人们了解岁月的无情肢解与历史的真实原貌。往里边走,一座座用青砖砌就的木框玻璃窗的房子傍山而建,高低错落,古老而传统的江南民居风格,在当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大概是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吧。餐饮永远是主题,饭店、酒吧居多,吃是人们的头等大事。暮云四合,路灯亮起,沿着通往山上木阁楼的旋转楼梯到老街,行到半道,无意中发现对面一幢房子的墙壁是绿色的,柔和的灯光从窗户里照射出来,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美,不禁多看了几眼。再仔细一看,就明白自己看走了眼,那绿色的并非墙体的原色,而是侵占了老房子的爬山虎。江风猎猎,绿墙犹如一块绿毯在江风的吹拂下有规律地抖动,泛起了一阵阵绿色的波浪,绿叶舒展身子变为一朵朵浪花,不由看呆了。立即拿起手机把绿浪翻滚的场景录了下来,这是爬山虎和老房子纠缠的杰作,这是值得保存的风和叶的对话。驻足良久,同行的朋友们催促再三,才依依不舍离开。走到渡口顶上的转角处,俯瞰黑灯瞎火中的房屋及彩灯,对渡口与老街形成了完整的西津渡概念,并指着一处高大上的砖木结构的房屋,开玩笑说送给同行的朋友。
代表镇江文脉的西津古街长达千米,从六朝到清代,山道的石板上刻着很深的车辙印痕,清晰地区分着不同朝代的渡口地基被玻璃罩着,一块砖瓦一幢老屋,一块青石板一座寺庙,还有那些刻着“长安里”“吉瑞里”“德安里”的匾额,处处遗留着文物古迹的印记,散发出岁月时光的回响,说尽过往的逸事趣闻。老街不似苏州平江路那样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这儿游客寥寥,极为安静,很多店铺关着门,有的只卖些小吃食和旅游产品,一家旅馆的主人正在玻璃门内弹奏古琴,闲适,优雅,却掩盖不住客栈的寂寞。几家小面馆里坐着食客,店主正在下面,第一次看到一个小锅盖浮在锅里,见识了名符其实的锅盖面。可惜已吃过晚饭,否则真的想尝尝这种面有什么特别之处,能令乾隆皇帝赞不绝口。人来人往、商业繁荣的老街,不仅人气足,显示城市的魅力,还能为店家挣来白花花的银子,但游人多半不喜欢太喧闹。由于事先没有做攻略,行走在西津古街有点漫无目的,有点走马观花,但在老街上切实感受风云变幻,又不必去考证历史的细节,便兴趣盎然。
夜色中离开西津渡,经过由当年英国领事馆改成的镇江博物馆、新建的音乐厅等仿古建筑群,想着只要积极保护与合理开发历史遗产,西津渡一带必将成为富有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休闲功能相结合的特色旅游街区。尽管这里已没有南渡北归的旅人,没有了金戈铁马的硝烟,也没有了孙权刘裕的霸气,更没有文人骚客的华章,但,渡口为证,名山有诗,寂寞老街,魅力依旧,令人浮想联翩:“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szl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