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粟裕在整个战役中,及时建议举行淮海战役,并促成指挥领导的统一,以及在战役中的深谋远虑和指挥艺术,为最终夺取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粟裕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赵莹莹,原题: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三次“斗胆直陈”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开始,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人。这是1949年2月,北平市民在正阳门大街上夹道欢迎入城的人民解放军。
在1949年新年到来之际,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撰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指明:“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胜利。”在强大的军事打击和政治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引退”到幕后指挥,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但国民党已无法挽救其失败的厄运。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称:“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同日凌晨,集结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500余公里战线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100多万人,同时发起进攻,强渡长江。百万雄师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新华/TAKEFOTO
淮海战役——
彻底粉碎蒋在长江北“重点防御”的计划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国民党反动政权首都南京的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显要。早在1948年1月,粟裕经过慎重考虑,将自己逐步形成的改变中原战局、发展进攻战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构想,向中央军委“斗胆直陈”。此时,军委曾电示粟裕率领3个纵队渡江南进。粟裕则认为,3个纵队渡江南进,会分散和削弱我军在中原战场的兵力,于4月再次向军委建议: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是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河)淮(河)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4月底,毛泽东在河北省城南庄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如何发展战略进攻问题时,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改变渡江南进的设想,决定尽可能多地把国民党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六七月间,粟裕组织指挥的豫东战役,不仅创造了一个战役歼敌9万余人的空前战绩,而且证明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决策是正确的。
济南战役以前,粟裕就考虑攻下济南后的行动方向,认为应出兵苏北、苏中作战,为渡江创造条件,指出“在长江以北决战比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而在长江以北决战,又以在徐(州)蚌(埠)地区最为有利。”8月下旬,粟裕等联名向中央军委建议:“两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即淮阴、淮安)及高邮、宝应,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粟裕9月24日向中央军委及华东局、中原局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次日,中央军委发出两个电报:一说“济南战役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一说“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中原局当日也来电支持,并表示配合华野作战。中央军委在征询刘伯承、陈毅等人意见后,批准了这个建议。毛泽东10月11日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计划战役分3个阶段进行。随后,军委还接受了粟裕的建议,决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毅)邓(小平)指挥”。
攻克济南后,华北与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国民党徐州刘峙集团陷于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夹击之中。由此,国民党统帅部调整部署:决以华中“剿总”白崇禧所部在平汉路以西发动攻势;以徐州“剿总”刘峙所部在陇海路东西两侧,加强防御,确保徐州。国民党军参加徐蚌地区作战的总兵力共29个军70个师80万人。
11月6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等发起淮海战役。此时已扩大了战役的原定规模,扩大到歼灭淮河以北全部敌军。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统一领导指挥淮海战役。参战部队有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苏北兵团、西线兵团等共16个纵队36万人;中原野战军共7个纵队15万人;华东、中原和华北冀鲁豫军区的地方部队,总兵力60万人。
淮海战役,历时65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黄百韬、孙元良、黄维、邱清泉、李弥5个兵团22个军,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之第十八军、第五军,共55.5万人,生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等高级将领。野战军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建立“重点防御”的计划,消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精锐主力,使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及武汉等重要城市处于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美帝国主义扶植下的蒋家王朝已穷途末路。
粟裕在整个战役中,及时建议举行淮海战役,并促成指挥领导的统一,以及在战役中的深谋远虑和指挥艺术,为最终夺取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